就在杜睿大敗吐蕃前部大軍的同時,在大唐的西面,後世的克什米爾西北部,一個小國也在蠢蠢欲動,這個國家曾經是大唐的屬國,不過自打松贊干布將長女借給他們的國王之後,這個國家就背反了大唐,投向了吐蕃,這個國家就是小勃律。\\www.yibigЕ.com//
在原本的歷史上,小勃律自打中斷了對唐朝的朝貢,大唐幾任安西節度使曾數次派兵討伐,因其地勢險要,加之吐蕃進行援助,皆無功而反。直到天寶六年,高仙芝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俘虜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後,小勃律方才重歸大唐。
唐朝政府對西域地區的領土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武功和帝國榮耀的驅動,因為即便對經絲綢之路往來東西的商人徵稅,以及從西域各國收取少量貢賦,都不足以供養唐在西域地區駐紮的龐大的軍隊和官僚機構,何況大唐出於虛榮心對各少數民族的返饋還要多的多。
歷史上,大唐對西域各國並不總是以兵威服,西域地區小國林立,互相之間矛盾重重,尤其有西突厥,來自青藏高原的吐蕃等國的侵擾,也需要一個像唐這樣的強國的保護,因此原則上只要稱臣納貢,服從屬於大唐,都會受到唐政府的冊封,並繼續保持相對的獨立和自治,而在遭受動亂或被他國侵犯時,又可獲得唐朝軍隊的支援。
在消滅了西突厥,並屢次擊退吐蕃後,大唐的這種溫和政策在西域地區有極強的感召力,甚至遠在蔥嶺以西的薩珊波斯和天竺,都願意通過這種關係而得到庇護。
但當大食崛起以後,阿拉伯鐵騎逐漸進入蔥嶺以西,滅亡波斯,佔領阿姆河和錫爾河下游之間的地區後,原本西域地區的唐與吐蕃的對峙,變成了三國之間利益錯雜的爭執。
三國鼎立,彼此之間各有忌憚,不得不尋求兩方的聯合來對付第三方,於是時而唐與大食結盟對付吐蕃,時而吐蕃與大食結盟對付唐,由於吐蕃兵力較強且最有侵略性,所以唐與大食聯盟的時候更多一些。
在公元740年前後,倭瑪亞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國內起義不斷,擴張之勢稍緩,吐蕃趁勢在加強了對帕米爾高原南部國家的控制。
克什米爾地區似乎自古至今紛爭不斷,吐蕃以武力和和親的手段,控制了這一地區最大的兩個國家大勃律和小勃律,當時吐蕃與小勃律國聯姻,把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的國王,這件事的後果是唐朝西北的二十餘國「皆為吐蕃所制,獻貢不通」。
這使得唐王朝在這一地區的權威大大受損,從田仁琬、蓋嘉運以及夫蒙靈察等人對這一地區接連不斷的討伐來看,唐玄宗對重樹威信的十分強烈。
高仙芝是第四個被派去征討小勃律的將領,皇帝派來的內侍邊令誠作了監軍。使用宦官監督邊將,是唐朝的一大特色。
從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出發,顯然是高仙芝憑藉經驗做出的選擇,帕米爾高原氣候條件惡劣,只有夏秋兩季稍稍溫暖些。
高仙芝所統帥的唐軍數目為步騎一萬人,再加上行軍途中疏勒守將趙崇玭、撥換守將賈崇瓘、以及護密國,識匿國等軍隊的加入,最終總兵力大約在兩萬人左右。
高仙芝在特勒滿川將大軍化整為零,分為三路,趙崇玼自北谷道進軍,賈崇瓘自赤佛道進軍,高仙芝和太監邊令誠統率中軍從護密國進軍,在連雲堡前集合。
連雲堡在今天阿富汗東北部,建築在一座山峰上,東南西三面皆陡峭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有噴赤河做屏障。山上堡內駐守的吐蕃軍有一千人,在城南側五、六公里左右修築有木柵護牆,還駐紮有千人,是易守難攻的險關。
高仙芝首先得解決的,是渡過噴赤河的問題,此時夏季冰雪融化,河水暴漲。高仙芝在這件事上仍然表現出了過人的膽略和經驗,高原上的河流都依賴周圍雪山融化的雪水,白天陽光照射,河水流量大,高原上夜間氣溫很低,流量自然小得多。
高仙芝是命令部下在午夜渡河,這時的氣溫是一天的最低點!人不濕旗,馬不濕韉,這種說法固然誇張了些,但高仙芝的確輕易地克服了一個看起來不可能逾越的困難,這不僅對於之前他的士兵們,而且恐怕之後對於駐防在連雲堡上的吐蕃軍來說,都是個瘋狂的舉動。
高仙芝自己也在渡河後喜出望外,「向吾半渡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