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安民!
好大的志向,雖然狄仁傑生活哦的籠統,但是他小小年紀,便有這番志向,還是不禁讓杜睿和眾學子們一陣側目。www.yibigЕ.com//
杜承學道:「師弟!你想要學濟世安民的大學問,莫不是將來想要入閣拜相不成!」
狄仁傑的小臉一陣嚴肅,道:「為何不可,學會了老師濟世安民的大學問,將來便能為朝廷所用,上可以輔佐君王,安撫萬民,下可以牧守一方,恩澤百姓,讓天下人都過上好日子!」
杜承學見狄仁傑說得嚴肅,也不敢再問。
杜睿道:「好!既然你想要學習濟世安民的大學問,那可要你在平日裏的學習當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找什麼才是濟世安民之道!」
狄仁傑俯身一拜,道:「老師!學生知道了!」
這一日之後,杜睿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忙碌了起來,他府中的這個學堂,就好像後世的的大學一般,一百零九名學生,分成了許許多多的專業,杜睿一個人的經歷比較那個有限,對於學生們的課業,更多的時候,只能起到提點的作用,如何去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這個就需要學生們自己去探索了。
寶釵見杜睿每日都累的不行,隱隱有些擔心,勸道:「少爺開館治學,奴婢本來不敢多嘴,然少爺只是一人,精力畢竟有限,何必苦了自己!」
黛玉也抱怨道:「那些村學之中的先生,有的比少爺的學生還多,可也不見有少爺這般累的,教授課業也就罷了,何必區分的那般繁瑣。」
杜睿笑道:「孔夫子曾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門下這些學生,各人天資不同,興趣不同,若是像那些學究一般,趕鴨子般的教導,又能學到什麼。」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才使得他門下聚集了那麼多學子,孔子的很多思想,杜睿都是不贊同的,唯獨因材施教這一點,杜睿也是極為推崇。
有件事情的記載,是這樣說的,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這便是因材施教,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禮崩樂壞,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完全被打亂了。孔子對此懷着極大的憂慮,不斷深思造成這種動亂的社會根源。
「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由仁的倫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強調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君子儒」,為此孔子將教育內容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置德行於諸科之上。孔子認為要變「天下無道」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個體的修養,不斷完善自我,以達「仁」的境界。
孔子曾告誡子夏說:「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在孔子看來,「君子儒」應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當時諸侯各國的政治改革中去。孔子所謂「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中,有不少從政的。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人,曾為列國大夫或邑宰,子貢常相魯、衛,在施政上很有政績。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
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由於孔子教學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相傳他門下的學生竟達三千人之多。所謂「有教無類」,或指出身、貧富不分類,或指族種、地域不分類。
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官之學,特點是官師合一、政教合一,只有社會上層的貴族子弟才有資格接受教育。但是到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