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烏壘城。
大漢使團在兩月內跋涉五千里,抵達了西域中部,趙王劉彭祖見得人疲馬乏,便決定在烏壘城暫做停留,一者能讓使團成員和隨行將士好生休整,二者也留下充裕時間讓安息特使塔澤斯得以先行歸國,親自向安息王請准漢騎護送使團入境之事。
之所以選在烏壘城,蓋因此地有漢廷設立的西域最高官署,西域都護府。
漢廷對西域諸國是采藩屬策略,並未將西域納入大漢疆土,各國處於半自治狀態,可向本國屬民徵收稅賦,可任官治政,卻須向漢廷納什一稅,其屬民服什一役,且不得組建軍隊,僅能徵募吏卒維持治安和清剿匪患。
為方便徵稅征役,漢廷在西域中部的烏壘築了座小城,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卻沒如後世唐朝般在西域廣設軍鎮,便連烏壘城內,也僅有千騎部曲護衛西域都護府。
用皇帝劉徹的話說,西域之地無論漢人還是胡人,皆不得有超過千騎的常備軍伍,他可不希望見得封疆大吏在西域做大,進而反噬大漢。
護衛西域都護府的漢騎部曲也是從五大精銳騎營每歲輪調的,都護府的官吏多為外派文官,無論官員亦或將士,都不得在烏壘本地娶妻生子,更遑論安家落戶。
說難聽點,外派官兵想滿足某種需要,朝廷不管,然若敢搞出「人命」,且以權謀私為非漢籍的妻兒安排出路,那就要依律嚴辦。
正因種種特殊性,西域都護府的執掌僕射看似統轄西域諸國,實則可將之視為漢廷派駐在此的稅役官和監察史,不會涉入各國的王權更迭。
然西域諸國君臣對歷任西域都護還是極為恭敬的,原因無他,西域都護會或明或暗的探查各國情勢,向漢廷上書呈報,若是見得有野心勃勃的西域君主對漢廷陽奉陰違,更是會請朝廷另遣細作徹查,確有此事者,則即刻出兵覆滅其國。
漢廷在敦煌囤駐的邊軍和騎營可不是白吃糧餉的,每歲皆會有大批漢騎不定時的巡視西域,在威懾西域諸國的同時,也順帶替各國剿匪,畢竟各國不得組建軍隊,對於某些勢力龐大的悍匪,還得仰仗漢軍出手。
漢軍將士自然不會做白工,各國向西域都護府呈請漢軍剿匪時,往往會繳納相應財貨,西域都護府權衡過後,方會將之轉呈敦煌邊軍。
這意味着,西域都護等若漢廷在西域的耳目喉舌,說句犯忌諱的,這官職就等若西域的「太上皇」,雖說沒有兵權在手,但各國君臣對其皆不敢輕慢。
對漢商而言,西域都護府則是可靠的保護傘,若是在西域遇着甚麼難事,多是會向西域都護府求援,四處行商時也覺着安心不少。
正因如此,烏壘城雖是小得可憐,形制不如大漢境內的尋常縣邑,卻是商旅不絕,加之地處西域中部,又轄白山(天山)南北,南依計戍水(塔里木河),傍水建城,水源充沛,植被茂盛,故成為了行商歇腳停留及貨物轉運的絕佳地點。
以田氏商團為首的諸多大商家都在此建有客棧和食肆,為行腳在外的漢商們提供吃住。
因着漢廷嚴定,在烏壘城周邊百里及計戍水沿岸不得隨意砍伐樹木,不得破壞植被,更不得焚地墾荒,使得要在烏壘城修築建物耗貲甚巨,即便能使用黏漿土,然大量木材皆須從外地運來,光運費就不便宜了。
饒是如此,大商家們還是不斷在烏壘城購地置產,實在是太好賺了,投入的本錢再多幾倍都不會虧的!
遠離家國,能吃喝到熟悉的漢家美酒佳肴,家貲豐厚的行商們多是不會吝嗇錢財的。
放眼偌大西域,若要論及「漢味」,烏壘城無疑首屈一指的,便連不少西域國度的君臣都時常借着拜會西域都護的由頭,來此地遊玩。
要曉得,西域諸國臣服大漢已有十餘載,現今大多的掌權者皆曾被送到長安為質子或派任使臣,歸國後實在懷念過往在大漢帝都的美好日子。
況且漢廷嚴格管控着西域,不准各國組建軍伍,更不得攻伐鄰國,便連各國的王權更迭都須經過漢廷准允,想弒君某國的西域貴族,別管你勢力多大,在未獲得漢廷准允前,你敢造反,即便殺光本國王室也坐不上王位,反會遭來滅族之禍。
西域儼然成為全天下最安穩的地域,各國間不動兵戈,內部的王權爭鬥也沒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