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漢七十八年,五月。狂沙網
秦嶺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間,數條環山道陸續竣工,動用百萬奴隸,耗費六載光,耗貲百萬金的四千里蜀道終是全線貫通。
巴蜀三郡官府的聯名呈報抵京後,符節令李福奉旨當宣讀,年過花甲的大農府商部少卿卓王孫竟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引得君臣側目。
蜀中卓氏本為商賈世家,富甲巴蜀,然大漢重農抑商,商賈不得騎馬乘車,不得披錦着緞,皇帝劉徹登基後,雖是放寬了些許,但商賈的政治地位仍是很低的,冊為商籍者,其人與親眷皆難以入仕為官。
卓王孫昔年父憑女貴,因着女兒卓文君得了天家信重,得以脫商入仕,自也是行事果決,官居行人令時便毅然決然的將卓氏本家遷入長安,非但將蜀中族業盡數分由旁支打理,從大行府遷調大農府後,更是積極配合朝廷的鐵業整合,讓大農府和少府得以廉價及快速的整並了巴蜀冶鐵業。
如此忠君報國,皇帝和朝廷自也沒虧待他,一路升遷拔擢,大農部丞,大農丞,工部少卿,商部少卿,官位愈發的高,權勢愈發的重。
滿朝文武皆知卓王孫與國有功,對其數度升遷沒甚麼異議,然尋常百姓卻不知內,多年來仍以為卓王孫能平步青雲皆是靠着卓文君的裙帶關係,且因卓氏曾為商賈世家,故庶民乃至士族對其不免仍存有幾分偏見,談不上輕視,但名聲和威望比起真正的世家大族確是差得遠。
卓王孫會不在意官聲和家族名望麼?
天下熙攘,皆為名利二字。
卓氏不缺錢,饒是本家已不再經營族業,然每歲仍能坐享高額紅利,加之世代積攢下的巨億家貲,足供他們世世代代錦衣玉食。
滿朝文武中,論及清廉,真沒多少大臣能比得上卓王孫的,錢多就是任,誰敢妄圖賄賂他,扭頭就被他檢舉到御史府,被諸御史請去喝茶。
皇帝劉徹登基後,對官員貪瀆和受賄的刑罰極重,且涉事官員位秩愈高,罪責就愈重,行賄者也要重懲,對公卿將相行賄,犯行最重者可判梟首抄家。
行賄雖不至夷族,然若真被抄家,家產乃至族業盡數罰沒,全族都得流落街頭,對權貴或富賈的家眷而言,沿街乞討跟死有甚麼差別?
沒人敢向卓王孫行賄,卓氏更多行善舉,布施百姓,且時常向長秋基金捐獻善款,在民間口碑還是不錯的。
卓王孫不圖利,自是要圖名了。
他年事已高,曉得大農少卿應是自能達到的頂點了,沒敢奢望甚麼三公九卿,然若想真正的蔭妻蔽子,讓卓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門望族,他就得求個世襲高爵。
多年前,皇帝陛下曾親口許諾,若卓王孫在世之時,能助朝廷修築好巴蜀通往關隴的大道,便會為他封侯,且非關內候,而是爵居最高的列候。
卓王孫自是竭盡心力,依仗着卓氏在巴蜀商賈中的號召力,以自脫商入仕的經歷為鑑例,說服了諸多巴蜀巨賈出錢出人出力,投入蜀道的修築,且許諾他們後可從蜀道獲利,也開創了大漢地方官府向民間商賈「招商引資」的先河。
尤是巴蜀「次富」程鄭被他舉薦出任廣漢郡丞後,巴蜀商賈們再無疑慮,紛紛解囊捐輸,且為官府提供了大量外族奴隸,大大減輕了國庫支出,也大大加快了蜀道的修築速度。
朝堂之上,卓王孫嚎啕大哭,實在是失儀且無狀,諸御史正待跳出來呵斥於他,卻見皇帝陛下擺了擺手,只得暫且作罷。
滿皆是沉寂,只聞得卓王孫掩面而泣的哭聲。
卓王孫也是久居高位了,雖有短暫「魔怔」,卻也迅速緩過神來,曉得自適才「入魔」了,涕淚縱橫的老臉登時煞白如紙,忙是起離席,趨步行至正中央,向高居御座的皇帝拜伏在地,意請罪。
皇帝劉徹卻是不待其發話,便讓符節令李福再度宣旨。
李福執聖旨在手,略帶尖細的嗓音緩緩響起,一一細數卓王孫多年功績,勉其功績,晉爵列候,爵號「通途」,以為忠君任事之典範。
群臣雖是羨慕不已,卻也無人出言反對,雖說大漢賜爵首重戰功,然文臣若功績昭彰,也可得覓封侯,否則人人都去入伍從軍了,誰還留在朝堂和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