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令人無可奈何。
說賣書也好、抵債也罷,那些藏書畢竟還留在世間,還有機會被有識之士發現,但前文提到的藏書家毛晉的子孫的行為,卻給藏書帶來了「滅頂之災」。
毛晉死後,他的後代不能繼承家風,據《汲古閣版本存亡考》中記載:
毛晉的一個孫子非常喜歡品茗,一次,購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卻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發愁。
後來,看着他祖父留下的藏書刻版,大發奇想,用之煮茶,還說:「以此做薪煮茶,味當更佳!」
於是,他「按日劈燒之」,直到茶盡而版絕。
另有元朝一位叫莊蓼塘的藏書家,家中藏書萬卷,且有大量手抄本,十分珍貴。
莊蓼塘去世後,子孫沒把書當回事,致使書籍遺失甚多。
後來元朝政府要開修宋遼金史,派官員到處搜羅民間書籍,並許諾誰獻上好書便授予官職。
朝廷知道莊家是江南藏書大家,特意派官員前去取書,沒想到莊家怕藏書里有朝廷忌諱的文字,搶先把書全燒了。
這種毀壞文化典籍的做法,簡直令人扼腕嘆息。
清人紀曉嵐比較想得開。
他認為,去世之後自己所收藏的書法繪畫、珍本圖書、古董珍玩能流傳於他人手上,供行家們摩挲欣賞,並且有人講到「這不就是當年紀曉嵐收藏的東西嗎」,也是一段佳話,又有什麼值得怨恨的呢?
事實上,從古至今,不喜歡讀書的人並不少見,面對自己讀不懂、不願讀的書,可以將其轉贈他人,或是賣給舊書店,讓這些書繼續發揮傳播知識的作用,總比毀掉它們強得多!
眼前這位米特的表舅,還算不錯了,終究是沒有把書給燒了,而是打算賣給別人。
只要能得到慧眼識珠的人賞識,東西還是可以繼續流傳下去的,不至於會斷絕。
只可惜張天元仔細審視了米特表舅的那些書,卻都無奈搖了搖頭。
這些書不錯,很多都是民國時期的舊版書。
但說實話,張天元對這些東西興趣不大,因為這些書雖然是舊版,但畢竟刊印比較多,所以存世量也比較大。
他的博物館裏就收藏了不少類似的東西。
第三六一五章 毀書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