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順到底要什麼?
這本身,就是個相當難的問題,不管是對大順的大部分官員,還是對法國的高層官員,都是一樣的難題。
其實大順為這場戰爭到底要花多少錢,不好算。
或者說, 統計口徑不同,就很難算。
比如,如果大順的目的,只是到馬六甲關門,一口通商,把南洋全部消化作為目的, 那麼大順的海軍政策, 就是個腦子有問題的人制定出來的政策。
如果大順的目的是印度,並且要把印度全部消化,那麼,實際上大順此時的海軍實力,也是嚴重超編的。
甚至,想要獨霸整個印度,實際上大順只需要最多五艘戰列艦、二十艘巡航艦,而這種規模的海軍實力,大順十幾年前下南洋的時候就已達成。
此時大順有些扭曲的海軍實力,就是為了歐洲這場戰爭而準備的。
因為,如果只是為了貿易,那麼大順實際上造海軍的性價比很低,在馬六甲一口通商, 實際上回報率更高,而且高得多。
既然如此,那麼,造這些戰列艦的錢, 算不算為這場戰爭花的錢?
之前二十多年的超額水手和海軍軍官的培養,算不算為這場戰爭花的錢?
維繫了一支嚴重超編的海軍, 為此支出的軍餉、軍裝、槍械、犒勞、糧食、布匹、補給, 算不算為這場戰爭花的錢?
如果這些都不算,那其實大順為這場戰爭花的錢,並不算太多。
如果算,那這錢花的可就太多了,十個億的里弗爾,都未必夠。
大順需要在歐洲,謀求足夠的利益,才能回本。
而這個足夠的利益,就是……各國,包括法國在內,解散其東印度公司,或者必須和大順方面合股,由大順主導。
各國要對大順放開貿易,開放海關,給大順一個不用太優惠的海關稅率,但要保證大順的貨物在海關納稅之後,即可暢銷無阻。
甚至, 大順這邊,可以直接包稅, 包下來各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專營權的費用。
並且大順將會在開普加強巡邏, 對各國越線的商船,發現則扣押。
這裏面,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英國和法國。
而這兩個國家,自然有不同的應對策略。
對英國,大順的策略是聯法,滅其海軍,逼其取消航海條例,與西印度商會合作。
對法國,就需要一場深入的、細緻的、必須要白紙黑字講清楚的條約。
因為大順,或者說劉鈺的戰略,是毀滅印度的傳統手工業。
而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將是大順往歐洲貿易的嚴重威脅。
如何阻止這種威脅?
如果暫時做不到不能賣、不能賣這個,至少還得個十幾年時間。
那麼,就要想辦法做到不准買、不讓買。
這是個系統性的問題。
只要先把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瓦解,那麼大順在印度的統治才會順利,因為各國都無力也無組織起來的資本在印度給大順搗亂。
而印度的王公貴族,也就完不成任何形成的「以夷制夷」的策略。
比如印度王公,大順毛也不買,棉布不買、麻繩不買、絲綢不買、陶器不買;而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商人,則棉布也買、絲綢也買……只要還有不當買辦的選擇,就難免有幾個人站出來試圖靠出口關稅和控制出口而獲得財政收入。
原本的東西方貿易,東方,指的是印度、波斯、南洋、摩鹿加群島、中國、日本。
日後的東西方貿易,東方,是也只能是大順自己。
既然做為生產商,大順想要吃獨食,且壟斷「東方貿易品」的概念。那麼,就必須要嚴防其餘的「生產商」和歐洲商業資本的勾兌。
和英國,正常談判是沒有用的,談判談不死英國的海軍艦隊,所以要打。
和法國,那就需要和法國真正合作,讓法國做個表率,先解散東印度公司,並且適當放開法國的進口關稅。
不是說法國不能收關稅。
大順非常歡迎法國收關稅,而且非常歡迎
第五十一章 開戰(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