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多交點稅,朝廷多問你收點稅,用這筆稅,來安置這些佃戶,讓他們遷徙去扶桑、南大洋,去墾耕。
這,就是那個「勃拉發明了抽水馬桶,倒馬桶的女人全都滅絕了」的段子的一種解決方式——原本這塊地十個人幹活,現在六個人幹活,那麼就該這六個人出錢,解決剩下那四個人的基本生存問題。
當然,這只是一種解決方式。
只不過,這種解決方式,在大順又是不適用的。
以華北為例。
不管是去北美,還是去澳洲,就現在的交通運輸水平、船隻載重能力、跨越大洋去得六七個月時間的漫長周期。
使得每個移民的遷徙成本,至少得100兩白銀,只多不少。
而華北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人地矛盾,人均土地面積,基本上可以認為已經降到了3畝到4畝——至少,山東地區應該是這樣,否則也不會出現到了滿清末期,山東一個短工干一天活只能買1斤6兩高粱米,還無數人搶着乾的情況。
而人均3、4畝的耕地。
種啥玩意兒,能在原本的「四六交租」的基礎上,再拿出100兩白銀,還保證有利可圖呢?
理論上,大順可以先墊付。
然後分二三十年時間,把這筆錢用稅收征回。
問題是,大順的國庫,拿得出這筆錢嗎?
沒錢,怎麼墊付?
沒錢,啥也玩不轉。
所以,實際上,那個「勃拉發明了抽水馬桶,倒馬桶的女人全都滅絕了」的段子裏,原本這塊地十個人幹活,現在六個人幹活,那麼就該這六個人出錢,解決剩下那四個人的基本生存問題的這個改革思路,在大順,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學英國,不管,或者去城市做工、或者想辦法潤過大西洋,在大順,還是行不通的。因為佃戶不想安安地靜坐在那,被所謂的歷史車輪碾碎。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實際上能走的路,也就是劉玉說的那種辦法:沿海地區靠對外掠奪、海外市場、美洲金銀、過剩人口、先把工業化搭起來;內地地區,用強有力的手段,均田,禁止買賣,杜絕資本主義體系侵襲內地和農村,保證每個百姓的基本生存。
對先發地區來說,是生怕資本主義不夠發展。
而對內地地區來說,則是要生怕資本主義繼續萌芽。
但,這就等於又把問題繞回來了:均田、禁止買賣、保證生存、減免賦稅、減輕勞役……這是大順自己靠改革能完成的?
現在,大順面臨的情況,和歷史上的王朝還有所不同。
這種不同在於,如果歷史上的封建王朝,想要這麼改革,壓根是不可能的。
識字,是晉升為統治階層的基礎。
而識字,以及入學進學成為舉人、進士的前提,基本上可以確定家裏面得靠租佃體系生活。
滿清時候,有人進言,說限田三十畝事。乾小四最多也就是說,你說的很有道理、也很合乎正道、更合乎儒家一直以來的政治正確,但是這事吧,不好辦。
簡言之,做事,需要「幹部」。
而「幹部」,在之前,又和租佃體系,基本綁定。
讓一群靠着租佃體系出身的人,去反對租佃體系,達到均田的目的,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大順,有所不同。
大順,有一群既不靠租佃體系為經濟基礎、又不是正統儒學出身的,識字的,有專業技能和基本統治術的人。
這群人,使得大順有可能發動改革。
而這種改革,又是劉玉所言的「大順炸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