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本質是在改變自己,只從字面理解也可以認為是「修正行為」的意思。
但在世俗的眼中,或者將修行當作高大尚的操作,或許將修行看作是偽道學,這都是不正確的認知。
修正行為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舉動。
習慣是一人習氣的聚合,世俗就是眾多習氣的匯聚。末法時期,因為意塵積累太過厚重,導致世人無法透過厚重的意塵看清楚本來簡練的規則,才引發更多錯誤的認知,再加上權術有意無意的誘導,終究將意塵變成了所有人的枷鎖。
修行就是修正自身的行為,讓其趨近正確。
修正行為就是改變習慣。
改正習慣應從深層來清洗習氣。
世人很嫻熟的從一個錯誤習慣掉入另外一個錯誤習慣中,因為缺乏正確的指引。
從哪裏得到正確的指引?世俗多認為是從善知識中接受指引,可什麼又是善知識?誰會認為自己傳播的知識是惡知識呢?
就和惡人沒有堅定不拔的意志,就不會認為自己是惡人般,知識同樣是類似的道理,所有知識都堅持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於是辯論四起。
事實上,佛主告訴你分辨善惡知識的根本原則——明心見性。
善知識是會讓你明離三毒,惡知識會讓你暗陷貪嗔痴。
再簡單來說,善知識讓你看透世界,惡知識讓你痴迷不醒。
如果這麼分別的話,你會發現這世上太多的事物都是想方設法的將你留住,痴迷於此。
既然痴迷,自然增痴。
根據十二因緣解釋,孩童出生的時候,雖然或多或少的無明,但在六入後,觸、受、愛、取、有等操作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習慣,因此還能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事情。
但在被意塵快速侵染後,孩童對愛、取、有開始變得執着,自身意塵濃厚,就讓孩童開始忘記清醒時的認知,進而遺忘曾經的事情。
今生記不得前次輪轉,不是一樣的道理?
忘卻和孟婆湯無關,是和無明業跡有關。
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人生而無知,但是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這句話或許並不完全正確,卻多少看破了一些世俗的束裹。
沉約和賽月相識的時候,賽月不過是個孩童,但這個孩童卻顯然有了太多成年人沒有的清醒,李雅薇卻和賽月有了共鳴,傳承了賽月的認知,那前提條件是——不但賽月保持清醒,而且李雅薇也是絕對的清醒。
這很不容易。
世上最難的事情,本來就是清醒!
沉約所思所想再現人前,葉宣兒贊道,「李雅薇因為清醒能有收穫,你沉約的卻更清醒,才能將一切想的清楚明白。」
眾人不由點頭。
葉宣兒隨即道,「因為李雅薇得到了賽月的記憶,再加上暗界的科技助力,居然重現了當初的情況。」
沉約略有驚奇道,「什麼當初的情況?」他有預期,但很難想像暗界的科技會實現這個重演。
葉宣兒緩緩道,「這件事說起來太過驚世駭俗,我不知道你們能否接受。」
夜星沉澹澹道,「更驚世駭俗的事情,我都見過。」他四世為人,自信已見過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葉宣兒立即道:「那你見過有人記得自己出生時的情形嗎?」
夜星沉怔住。
張繼先卻是霍然睜眼,只說了四個字,「生而知之!」
沉約沉吟道:「你的意思是——經過暗界科技的幫手,李雅薇夢見了賽月出生時期的事情?」
這聽起來簡直難以想像。
世人都很難記得三歲前的事情,更不要說記得出生的事情,現代科學一定認為這是荒謬的。
沉約卻知道這絕非玄幻,而是真正存在的現實。
華夏古代神話演義中,有哪吒借蓮花而生一事,世人都將其當作神話來看,而在修行密宗中,卻知道靈明點可在不同的生命體中進行切換。傳說中,蓮花生大師本來就是不經人體,由蓮花轉生而來。
道家的奪舍亦是這種觀點的明證。
2233節 生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