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孫武預料到,長久的戰爭,必定是越陷越深的泥潭。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可縱是預料到了戰爭拖延日久的種種後果,孫武卻沒給出如何進行長時間的戰爭所該用的策略。
縱觀人類戰爭史,最早的所有軍事策略,全都類屬速戰之策,直到在兩千年後,一個橫空出世的卓越軍事家,提出了論持久戰,這與速戰的軍事思想背道而馳,然而,效用強大。
當敵我力量懸殊,速戰之會讓我方更快失血,應儘可能的拖延敵人的力量,避免與敵重兵決戰,緩緩消磨敵人的力量。
而不與敵速戰,又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於是,同時和持久戰戰略一同誕生的,還有戰術層面的,游擊戰術。
即,簡明扼要的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兵家鼻祖孫武崇尚速戰,其認為,戰爭拖延下去,會是最糟糕的結果。
孫武厭久戰,而李孟羲若不是來自兩千年後,他也無法接觸的到持久戰的戰略思維。
歷數春秋至今先賢兵法,皆只論速戰,未有人著述久戰如何。
古典兵法有其時代的局限性,如今,李孟羲來了。
以往兵法,只談速戰,日後,久戰兵法也會有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何意?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徵調,糧餉也不用多次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內征取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
就糧於敵,我軍就能少支出一點軍糧,同時大軍吃從敵國搶來的糧食,這兩下一出一進,兩倍的逆差。
理想條件下,能從敵軍勢力範圍內,征繳到足夠的糧草。但這麼做,尤為冒險,將領攻無不克就算了,若軍勢一挫,繳獲不到糧草,又該怎麼辦?
且孫武所處的時代,春秋列國紛爭,國戰之時,搶敵國百姓糧食無所謂。
可放在現下,放在未來,漢末諸侯混戰,是漢民族內鬥,且大漢失德,劉玄德志為大漢再立德行。
即為大漢立德,要立德行,搶奪百姓口糧之事,斷不可為。
且不說劉備了,李孟羲也想建立一支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紀律嚴明的軍隊。
因糧於敵,繳獲敵軍糧草,補充自己,這可以,取用於敵國,漢境作戰,魏蜀吳皆是漢土,所轄之民,皆是漢民,何謂敵國?
兵法所言,取用敵國者,不可行了。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國家由於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高漲,物價上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汲汲於應付賦役。
孫武對戰爭開啟之後的一系列後續反應,看的分外透徹。
古代交通不便,千里之遙,每運送二十斤糧,去時就要消耗其中的九斤半,回程還得給運輸隊留九斤半作為糧草,剩下的一斤,才能留下給前線士兵作為口糧。
而且,大軍出征,為了各項節省成本,從腹地往邊境運糧消耗太大,在邊地就地買糧,最為划算。
根據市場規律,大軍路過,把當地百姓的糧都買走了,後續當地缺糧,勢必物價飛漲,百姓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而孫武就看到了這一點,自古軍隊為暴力機器,軍隊要買糧,真要低價買糧,百姓哪敢不賣?
而就算是紀律嚴明之軍,以當地糧價買糧,等大軍過後,當地因為缺糧,而物價飛漲,百姓日子依然苦不堪言。
又因為百姓錢都去買糧了,當地賦稅就教不上了,因為教不上賦稅,百姓就不得去服勞役。
故,孫武認為,但大軍過處,百姓必受其害。
從這一段,李孟羲至少學會了三點知識,其一是,糧草可在邊境地區徵集,以最大限度減少徵集糧食過程中的損耗。
雖然,現在李孟羲還未有獨領一軍的經歷,從先賢的兵書之中,李孟羲已學到了糧草徵集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