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起案件並沒有拖個太久,都察院在打聽到朱文奎這位新主簿的身份後,很快便提審了張東,已經定了性的案件,張東也沒做死裏逃生的美夢,全盤認了下來,最後隨着大理寺一紙批覆,坦然走上了法場。
從四品大員到死囚,只是因為他的兒子,打傷了一個小二。
一件本來只需要一個人或幾個人蹲三五年牢獄的小案件,鬧到最後,卻是兩個人人頭落地,那個貪財的訟棍一樣因誣陷罪反坐而死。
所以很多時候犯了錯不可怕,怕的就是一錯再錯,最後就是難以彌補的巨大過失。
這個道理可能現在整個張家上下都懂了,但觀刑的人會有這種感觸嗎,整個南京城上下的權貴們會因此而警醒嗎。
這種事現在說不得,唯一知道的,便是南京城的治安瞬間好了太多。
誰都知道應天府來了一個新的刑房主簿,一個鐵頭娃。
而當朱文奎一次回宮的路上被人『尾隨』後,其大皇子的身份便不脛而走,這才讓所有人恍然大悟。
難怪這新主簿天不怕地不怕,感情是這個背景。
主簿,硬!
昔有曹阿瞞任洛陽北部尉,現有大皇子任南京主簿官,以今仿古,倒也不失為一段佳話。
南京城裏說書的先生算是有了賺錢的談資,老百姓們也算歡欣鼓舞,但所有的權貴豪商可就沒那麼輕鬆了,一個個除了背地裏大罵朱家父子不是人之外,便是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束,有犯事的,更是親手帶去應天府自首。
打架傷人,一狠不過幾年牢獄,自首賠錢,一兩年也就出來了。
真等到應天府上門拿人,還不知道事往哪裏發展呢。
張東升的案件可就是前車之鑑吶。
「這兩年,安心在應天府當差,等兩年後,大大小小的民情都熟稔了,就去鳳陽做知府吧。」
這個安排是朱允炆提前告訴的朱文奎,讓後者為之一愣。
去鳳陽做知府?
「當年太祖定分封制,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出去,大藩如秦、晉、燕、蜀、楚,轄制多為一省之地,小的,也有幾個府,讓他們自己把控地方的軍事、政治甚至是外交權,鍛煉出了好幾個堪稱人傑般的兒子。
這種方法是很可取的,只是難免讓地方坐大,威脅中央的集權統治地位,這些藩王豢養士兵,自定賦稅,儼然國中之國,所以朕登基之後,用了五六年的時間,把這些藩王全部砍掉了,因為朕要對大明進行改造,不允許任何雜音的出現。」
朱允炆對着朱文奎解釋自己這番做的緣由。
「不過,等將來朕將大明的發展扶上了朕想看到的路之後,分封勢必會重啟,只是由對內改成了對外,省考和國考就是在為外分封打基礎,宗人府里你那些兄弟已經開始通過省考出仕為官,升遷快的,現在基本都是同知或縣令了。
文奎,你的親兄弟不多,只有文圻、文圩、文堤等寥寥三四個,文圩和文堤又太小,但朕為你們安排的路是一樣的,先在南京腳下鍛煉幾年,然後外放,包括大了之後進入總參亦或者禮部、商部,政、軍、經濟、外交都要學。
在這條路上,朕都會留有考驗等着你們,命運掌握在你們自己的手裏,即使無法通過,這些都學會之後,外面也會有廣袤的天地留給你們去闖。」
沒有通過考驗的會被外分封建制,那麼通過考驗的呢?
自然是向奉天殿裏的那張位子發起衝鋒了。
朱允炆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公平的,每個人的路線都一樣,除非哪一個主動開口說,他對皇位沒有興趣,不想參加這種考驗,那麼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去吧。
想混個安樂王爺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朱允炆自己的兒子,到現在一個被封王的都沒有,那些已經逐漸長起來的小叔叔們,也是一個王爵沒獲封,更別說朱允炆的幾個弟弟了,如朱允熞、朱允熙等人。
哪裏還有新的王爵啊。
等未來大明開啟外分封制度的時候,那麼,別說王爵了,就算這些人跑到外面自立稱帝那也是隨他們去,就如同大蒙古——元帝國制度。
很多人
第三百八十九章:對孩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