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魯國根本不需要智瑤親自前往指揮。他需要幹的事情是請智申派出人員前往「曲阜」指責魯國,順道再向魯國進行宣戰。
為什麼要宣戰?一切只因為晉國和魯國並沒有處在戰爭狀態之下,魯國又是中原地區的國家,晉國有些該走的程序不能給忘了,要不然哪怕魯國被滅,晉國也將要被罵上個千兒八百年的。
這一次晉軍在「艾陵」周邊交戰,的的確確是沒有看到過魯軍的身影。
到底是夫差無法給魯軍下達指示,還是魯國那邊得到命令沒有執行,反正只要晉國認為魯國跟吳國結盟是種威脅,根本意義上就沒有什麼差別,打一頓是晉國必須幹的事情。關於這點,魯人肯定也是心裏有數的。
「宣戰之餘,且告知魯君,『艾陵』復歸於魯。」智瑤說道。
宰予就是這一次要前往「曲阜」的晉國使節。
智瑤當然知道宰予是魯人,並且還知道孔子在「曲阜」當圖書館的管理員,並不妨礙選擇宰予作為晉國使節的人選。
身負宣戰使命的宰予可能心裏會無比複雜,乃至於有一種自責的情緒,認真說由他去「曲阜」宣戰其實最好。
這麼理解並沒有任何錯誤,宰予還能在嘴巴上給魯國君臣留情,換作是晉人前往少不得會侮辱幾句。
到時候,一旦魯國君臣頂嘴的話,魯國必將會面臨更惡劣的後果。比如晉國乾脆生出滅掉魯國的想法,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付出實際行動。
宰予走了,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抵達「曲阜」,先用晉國使節的身份宣戰,再用魯人的身份勸說魯國君臣趕緊給晉國賠罪,態度誠懇一些,識相一點拿出足夠的賠償,免得戰火一旦點燃讓處在戰區的魯人遭受各種罪。
這是宰予當魯奸了嗎?如果晉國和魯國不同屬周王室的分封國,無疑就是成了魯奸,並且還戴上了帶路黨的帽子。
然而,晉國和魯國雖然是國家,卻是一種分封的諸侯國,正兒八經的算同為周王室治下,晉國和魯國同出一源,哪怕是種名義上,互相依舊承認屬於周天子的領導,算是一種兄弟鬩牆,扯不到民族大義的高度。
還有一個現在人們說認定的真理,既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的觀念。
換句話來說,宰予吃着智氏的俸祿,心裏卻還想着母國,公認的道德已經有所缺失,談起人之常情卻是能夠得到理解。
總之,春秋到戰國,跑到異國謀生的人,他們就是會那麼複雜,一旦為之效力的國家對上自己的母國,忠義着實難以兩全。
「大人,細作回報『臨淄』城外集結五萬齊軍,尚有齊軍斥候、細作活動於『譚』地。」智瑤說道。
他們目前在「鮑」這個地方。
而「鮑」地其實就是鮑牧的封地城邑之一,鮑牧本人已經死在齊國內鬥,連帶一眾子嗣也全死了。
之前「鮑」地被分配給了誰並不重要,它現在遭到了智氏的控制。
智申一臉的糾結,說道:「齊軍於『艾陵』喪師九萬?若再殲滅五萬齊軍,呂氏國祚難保也。」
除非是晉國內部達成一致,要不然齊國其實不會有滅國的危急。
只是,齊國啊,齊桓公時代做過九合諸侯,一度是諸夏文明的燈塔!
包括智申在內的很多人,他們認定滅亡這樣的國家會面臨不祥,遲早是要受到報應的。
所以,智申很擔憂一旦智瑤覺得齊國能滅掉就會去滅,偏偏智瑤想做的事情,哪怕作為父親也很難去阻止。
智瑤不理解智申的想法,對於滅掉齊國會遭遇不祥有自己的理解。
其實,應該就是齊桓公那一代的齊國挽救了諸夏文明,使得非常多的人感恩和懷念,要是誰將齊國滅掉必將會遭到這一批人的敵視。
「難道某天我想獲得齊地,需要留下姜姓呂氏的國祚?」智瑤對這一套操作有點熟悉啊!
周王室本來就在被一再削弱,到後面乾脆削得只剩下一座城池。
一再挨打的衛國,近千里的江山輪到最後只剩下方圓十數里。
滅沒有辦法滅,給予喘息之機可能成為禍害,肯定是要極盡地削弱,再給吊着最後一口氣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