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兩黃金,也只能止於半善而已。」
頓了一下,老子意味深長的道:「同時,善有偏、正之分。」
「善者為正,偏善就是惡。」
「好心辦壞事,此為『正中之偏』。」
「壞心辦好事,此為『偏中之正』。」
「善有端、曲之分。」
「完全發自濟世利人之心,不求回報之善,是『端』。」
「懷揣討好世俗之心,憤世嫉俗之心,玩世不恭之心者,便是『曲』……」
老子闡述了自己對於「善」的看法,很是在理。
至於「惡」,老子不置可否。
他並不認為人之初,本性有善惡之分。
孔丘對此,卻有着不同的意見。
好在老子並不打算跟孔丘圍繞着「人性本善,人性本惡」這一議題進行辯論。
不然,只會沒完沒了。
用一句形象的話語來比喻,便是——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每個人的觀點不一樣,想法自然不同。
孔丘於是亦步亦趨的登上廣場的辯論台上,正襟危坐。
這一次他是主動請纓,要向眾士子闡述一下,自己「人性本善」的觀點。
若有反對者,孔丘也有信心辯倒對方,立於不敗之地。
「人之初,性本善也。」
孔丘環視一周,看着在場的士子們,侃侃而談道:「昔日楚國令尹孫叔敖年少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
「何故?其母問之,孫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
「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故而孫叔敖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頓了一下,孔丘又道:「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河,有溺斃之危,皆有憷惕惻隱之心。」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好!」
「彩!」
「夫子高論!」
在座的士子都不由得叫好喝彩起來。
按照孔子的說法,世人見到即將墜河,且要溺斃的孺子,豈能沒有惻隱之心?
豈能不會出手相救?
孫叔敖還是一個少年,殺了兩頭蛇,都能掩埋其屍身。
因為傳言看見兩頭蛇的人都會死,所以孫叔敖哭泣,不是怕死,而是不忍心讓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
孔子這可以說是在引經據典,難怪能得到一眾士子的認同。
孔丘見到眾人認同,於是慨然道:「今天下動盪大爭,要害何在?」
「不識周禮,不行仁政。以殺戮征戰為快事,是為要害!」
「……」
慶忌有些哭笑不得。
孔夫子這廝講學,多少是在夾帶「私貨」。
但,就在這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
「夫子所言,在下不敢苟同!我竊以為,人性本惡也!」
第495章 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