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李易的鐵杆擁躉,周清泉自然不會錯過《狩獵》!
當然,國內的影評人們,他們的影評人的面向受眾自然是國內的影迷。
事實上,國內也的確有很多李易的影迷在期待《狩獵》這部電影,但是可惜的是,目前《狩獵》還沒有進行大規模上映。
而且這部電影畢竟是一部文藝片。
但是這不妨礙周清泉對這部電影的喜歡。
而實際上,有不少國內來到戛納電影節的影評人,自媒體人,媒體等等,都已經報道和解讀過《狩獵》這部電影。
其實像李易這樣的大導演的電影,根本不缺流量,所以自然而然地哪怕還沒有正式在國內上映,但是關注的人同樣的不少。
所以,各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解析的人大有人在。
而周清泉這次的解讀的方向卻有些特別。
「看完《狩獵》,同樣的也關注了一下,這邊的影評人,媒體對這部電影的觀感,想着從另外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去寫這篇影評。
人們常言,窮山惡水出刁民,或者說,越是落後的地方,人們的法律意識越是薄弱,簡單地說,普法程度不夠。
而《狩獵》的背景其實是比較有針對性的。
為什麼這麼說?
《狩獵》的背景是一個小鎮,電影沒有明確這個小鎮是在什麼國家,在什麼地區,但是顯而易見,這裏的人們的生活條件是非常不錯的。
小鎮裏面的人並不多,但是卻是一個非常固定的,固化的小型社區。
我覺得現代社會已經走出以前那種保守的,愚昧的,因資源匱乏而需要緊密聯繫的熟人社區的陰影。大家處於一種相敬如賓同時又古道熱腸的理想狀態,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任何時代堅持理性都需要勇氣和智識,不是天生而來的。在沒有法制的社會仍有人以巨大的代價堅持維護正義,生在法治社會也可以是個愚蠢的法盲。
《狩獵》這部電影基本還是發生在一個熟人社會的恐怖故事,但正因為有了現代性的加持它才尤為恐怖——我們看到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資源非常富足,再也不需要緊密聯繫,但小的社區卻仍活在過去傳統的陰影中,堅信熟人社會那一套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制,這是發生在21世紀的「酉山節考」,看上去荒誕不經,但仔細想想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似乎每個人也都沒犯什麼大錯,最後卻成了一個恐怖片。
盧卡斯是個熱情善良的人,在一個小鎮長大工作安家,結婚生子離婚都在這裏發生,他每天交往的都是一些和他經歷相似的「發小」,他是幼兒園教師,深受孩子愛戴。我認為這是一切的基礎,你從小玩到大的朋友,在一個熟人社會裏知根知底,最後竟然因為孩子的幾句戲言,這人成了全村兒公敵,這未免太誇張了。
電影的背景更像是北歐地區的風貌,而我們都知道,那裏給人的印象是高福利,發達的,現代的!
電影裏面的小鎮的建築,小鎮的人的生活水平,也的確無不在證明着這一點。
然而儘管生活在發達的,現代的,以高福利著稱的人間樂土,但是我仍然認為這個村兒里的人根本不是現代人而是一群思想還停在數百年前農耕時代的野蠻人。
現代文明最顯著的特徵應該是理性,以及建立在理性上的維護公平正義的共同契約——法制。從這個層面上看,這個小鎮可以說極少人尊重法律,他們更熱愛私刑(把盧卡斯的狗打死),所以他們是一群野蠻人。
即便有時候法律會成為惡人的保護傘讓正義不得伸張,但發生在盧卡斯身上的,不是這類事。盧卡斯是在這個熟人社區長大的,人和人之間的了解和信任是建立於幾十年的朝夕相處,你熟悉的人不會一夜之間變成變態,連這個常識都沒有,可以一夜之間推翻一個自己熟悉了幾十年的人,不是蒙昧落後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這才是最諷刺的一點,但是事實是什麼?
事實是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嗎?
答案是肯定的!
而這才是現實!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片中仍然信任盧卡斯的人,或者說,一直堅定地,相信盧卡斯的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