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曄在台城收復的兩天後到達了京口,他之所以爭取這一個機會,倒不是如旁人所言的那樣貪生怕死,想要逃離京畿那個險地。到了他這個年紀再長途跋涉,江波風潮之險對身體的戕害未必就遜於兵災。當大船緩緩在京口靠岸時,他也確實丟了半條老命一般,蔫蔫的沒有精神,幾乎已經下不來船。
前往碼頭迎接陸曄的乃是顧眾等一眾吳中士人,無論陸曄在時局中的位置和作為如何,作為江東碩果僅存的元老級人物,他在吳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是短時間內不可取代的。雖然在政治上的表現較之顧榮與紀瞻要遜了一籌,但在一些吳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中,陸曄仍然是吳人在時局中為數不多的代表之一。
當顧眾等人登上船去之後,陸曄稍稍休養了一下精神,開口第一句便是問道:「長始怎麼也會同意會稽分州之議?」
之所以要急於離開京畿,陸曄最主要的意圖還是要搞明白如今的吳中鄉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於他這樣的名望和出身而言,對於事功之類已經不甚在意,能夠創建事功可謂錦上添花,若是不能,也動搖不了他家幾代人積攢下來的底蘊鄉望。
江東屢經動盪,但顧陸人家始終屹立不倒,這才是一個家族的底蘊傳承所在。蘇峻再如何兇惡,想要立足於江東,就必須對陸曄客客氣氣!
但是對於沈家在吳中陡然的躍升和強勢崛起,陸曄卻不能視而不見。這種新出門戶的崛起,必然要伴隨着一系列鄉資民望的重新調整,這才是真正動搖了陸家這種鄉望高門的根基。所以,對於吳中新出門戶的崛起,這些舊姓人家的警惕性還要甚於僑門。
像琅琊王氏這種客居僑門,即便一時權傾朝野,那也是天降大雨,只要根扎得深,暫時也動搖不了吳中舊姓的根基。然而像沈家這種次等門戶要壯大,那就是直接與舊姓爭奪養分,從根基上的鬥爭!
聽到這個問題,顧眾便是搖頭苦笑:「我並非不知這當中利害,只是大勢所趨,遠非人力能夠遏止。陸公既然來到此地,倒也不必急於離去,多見見故交,鄉間走訪覽一覽風物,才知如今吳中風貌已是大不相同。」
顧眾不能回答陸曄的問題,實在是因為他自己都已經有所茫然。他不是不明白陸曄的顧慮,甚至自己就有相同的隱憂,但卻根本無力去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而隨着會稽立州事成,他非但沒有感覺到害處,反而因此受益頗多。
且不說擔任商盟耆老直接財貨的受益,自家子弟也都因此而有了更明朗的出路。東揚立州之後,主要徵辟招募的便是吳中人家子弟,顧家作為江東第一望族,自然受益更大。雖然顧眾也清楚,這一時的短利看似可喜,但從長久來看,卻是將吳中士人的領導權拱手相讓,但他又拿什麼理由去阻止呢?
陸曄久在京畿,很難直觀感受到鄉人的變化。但顧眾卻是清楚,他們這一群老朽,其實已經被這一代的吳中人所拋棄,尤其是年輕一代而言,他們需要一個更進取、更有力的領袖,才能在時局中獲得更大舞台。
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陸曄擔任州大中正,過往幾年經由他手得以被朝廷徵辟取用的吳中士人,加起來甚至都比不上東揚州過往這段時間的拔攫數量!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就連顧眾自己的幼子,都被他送入大業關去歷練,更不要說其他人家!
這還僅僅只是政局上的一點表現,如果再加上商盟對於民資民力的調用,那麼沈家有今日之顯達,絕非偶然幸至,而是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一步步爬升上來!他們不肯做的事,沈家做了,他們做不到的事,沈家也做了。等到結果明朗起來,又有什麼可以怨尤的理由?
沒能在顧眾這裏得到答案,陸曄又在船上休息了大半天,才總算能起身下船前往行台。
此時台城收復的消息早已經傳遍了京口,蜂擁趕來迎接報捷隊伍的民眾幾乎將大江沿岸都給佔滿。當陸曄等人行下大船時,岸上那些前來迎接的民眾們頓時爆發出一陣陣的議論聲。
「那白髮老翁是誰?怎麼不是前次來報捷的徐茂將軍?」
「是啊!我等結伴而來,就是為了一睹沈郎英姿風采!」
「沈郎率眾創建如此大功,即便軍務纏身無暇歸來,也該派麾下強將歸來以慰民渴!這老翁行路都顫抖
0354 偶遇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