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作為三輔精華所在的灞上原野卻並無多少水草豐美的盛態,給人最大的感受便是嘈雜、喧鬧,人潮如織、比肩接踵,視野所及,幾無閒土。
儘管人煙如此稠密,卻與繁華沒有半點關係,而是混亂到了極點。各種紛爭、私鬥幾乎沒有窮盡,每時每刻、到處都在上演着一幕幕恃強凌弱、以眾凌寡的混亂惡事。
霸水自南向北,將這一片陂塬切割成為兩個部分,西面便是混亂不堪的灞上原野,東面一水之外則就是晉軍中路大軍營盤所在。
杜洪在近千名精卒的拱衛下行出灞上原野,隔水望向敵陣營盤,眸中則充滿了憂色。自晉軍前鋒游騎出現在灞上邊緣至今二十多天的時間裏,他也並非完全的坐困愁城等待晉軍攻來,還是在周邊設置了幾道防線組織反擊,阻撓晉軍的行進。
然而這幾次反擊,非但沒有收到什麼成效,反而更加暴露出他對軍隊的控制力之虛弱。有的軍隊甚至前腳渡過灞水,後腳便在對岸一鬨而散,完全不願遠出迎敵。
唯一聊可安慰的便是,那些軍卒們即便譁變,也並不逃出太遠,野中遊蕩一段時間後,往往便又跟隨各方流民返回灞上。
晉軍攻勢太兇猛,前路數千騎兵遊蕩於灞、滻之間,凡郊野遊卒多為逐殺,將長安周遭生民鎖困於灞上原野。中路攻堅拔寨,多少聳立鄉野數十年之久的塢壁都被無情轟開,鄉民們無處躲避,只能蜂擁逃入灞上。
如今灞上原野,生民以倍數激增,甚至就連杜洪眼望此態都大為吃驚,竟不知鄉野之眾還有這麼多的生民存活。
可是人數的激增卻並沒有給杜洪帶來實力的增長,反而他此前所經營的灞上防線在經過連番衝擊後,早已經是支離破碎、蕩然無存。
晉軍攻勢之迅猛酷烈,遠遠超乎這些京兆豪強們的想像。原本在他們看來,杜洪佔據長安,又有偽造愍帝遺詔的劣跡,無論如何都應該被排在被進攻的第一目標。在攻克長安之前,晉軍應該無暇過多關注周遭郊野。他們只要各自安守鄉境之內,便可避開首當其衝的兇險境地。
可事實證明他們還是小覷了晉軍的戰鬥力,或許對方真的是將杜洪作為首要討伐的目標,可是收拾他們也根本無需浪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那威力驚人的強大石炮陳設於塢壁之外,一輪猛轟下去鮮有塢壁還能保持完好!
沒有了塢壁的保護,那些鄉戶們更加沒有膽量在全無遮蔽的郊野中迎戰晉軍王師,有的乾脆投降,有的則潰散於郊野,向灞上靠攏而來。
特別是晉軍主力行軍路線上的藍田、新豐、霸陵等各縣,鄉豪們損失可謂慘重,塢壁能得倖存者不過十之二三,還是因為見機得早而先一步順義投降,至於剩下作頑抗姿態那些,則俱都被石炮轟開。
這些鄉豪們一路逃竄來到灞上,卻並不接受杜洪的管束,各自糾集其部曲鄉徒,於坡塬上搶佔分割區域、暫作立足,令得原本還存幾分秩序的灞上陂塬一時間混亂到了極點。
杜洪在此立足未久,便有人發現了他的蹤跡,很快便有鄉豪率領麾下健卒向此處行來,遠遠便叫嚷道:「晉軍暴虐摧殘鄉土,將軍擁眾數萬,竟然不敢遠出迎戰、拯救鄉親……」
聽到此一類的斥責聲,杜洪恨得牙根發癢,若非擔心引起塬上動亂從而給晉軍發動進攻的機會,他真恨不得將其人力斬於此!
杜洪蹤跡泄露後,也在周遭引起不小的混亂,多有鄉豪沖向此處,有的人則斥罵他膽怯不敢迎戰,有的則要求他給自家挑選一片好的休養地,有的則向他討要此前所援助的資貨等物。
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騷亂,杜洪只能在身邊護從們保護之下,沿着灞水向北而行,一直抵達灞橋附近,周遭的喧譁聲才漸漸停止。
灞橋守將乃是杜洪的心腹名為張世,見主將至此便上前匯報軍情:「我部奉命於渭上圍堰截流,積淤泛濫,水道難行,可將晉軍暫阻驪山之東……」
聽到部將的匯報,杜洪臉色才總算有些許舒展,這算是近來一個難得的好消息。晉人水軍強盛,威名早傳於外,一旦沿渭水長驅直入於境中,情況將會變得更加惡劣。
可是這一點好消息,卻還不足以扭轉整體的劣勢。尤其此前灞上諸多亂象更讓杜洪沒有了
1224 灞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