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橋樑興建,冠絕天下,在別的文明,還只能通過船隻來擺渡的前提下,中國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橋樑歷史,最早的小商橋,更是修建於隋朝。
比較知名的,技術較高的,是單孔的趙州橋,孔的跨度超過37米,全場60多米,這個橋樑的施工難度極大,其中的力學應用,跟後世的成熟的拱橋都有異曲同工之效,在科技並不發達,對力學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的前提下,能夠修建這些橋樑,那幾乎是完全憑藉着經驗。
除了趙州橋這樣技術含量高的,還有著名的安平橋,整體長度超過了5里,他甚至是一個海灣橋,貫通海灣的兩側。
這麼一個長達五里的橋樑,限制性是非常大的,在河流上面,類似安平橋這樣的橋,就不太合適了,因為他幾乎不可以通航。
沒錯,在高速公路和鐵路還沒有出現的時代,河流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航。
安平橋,之所以能夠有五華里的長度,是因為不但他的高度非常的低,孔跟孔之間的距離也非常狹隘,幾乎不可能通行任何一艘船。
趙信有後世的知識,當然知道,這樣的橋,建設難度是最低的,只要地基打好了,接下來,沒有絲毫的難度,就如同搭積木一樣的修建起來就好了。
如果單純石橋,這是最佳的選擇,可是現在,丁海軍擁有另外一款劃時代的武器,那就是水泥。
水泥的出現,就讓建築物的興建在加速,3天一層樓,這在定海軍,已經不是問題了。
可是預製件,讓這個速度,有增加了一定可靠性和速度。
通過水泥凝結預製件,提前把壓力和各種的數據給計算好,或許,無法興建器後世的那種可怕的斜拉橋,或者是各種的巨型拱橋。
可是比起趙州橋那樣單孔橋,提升一個檔次,還是可以的。
在一般的橋樑設計之中,一個跨度在50米左右,高度超過20米的橋樑,足以通行北宋絕大多數的河船,用多個空洞,組成合體,就可以解決500米以下的橋樑的問題,這已經是除了長江黃河,這樣的中國最著名的大河之外,絕大多數河流的寬度。
就算是著名的長江,也是從武漢之後,才開始急劇的增加的,在上游的重慶,最窄的地方才800米。
800米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中國其他的河流,可是這已經處於可以修建的程度了。
長江黃河這些,暫且不提,那不是現在就能夠解決的,哪怕趙信對於目前丁海軍的鋼鐵相當的有信心,可是對於鋼構橋樑的施工難度,力學處理等一系列的科技都沒有深入的前提下,根本無法安全的興建大河上面的橋樑,很多時候,只有儘可能的增加尺度,讓緩衝的力量更大,這樣的建設,實際上,在後世的橋樑興建上面,是一種浪費。
趙信不是學工科的,可是諮詢時代的撲面知識,還是讓他了解了一些鐵路興建的重點。
鐵路的興建之中,在確定了的計劃之後,橋樑之類的東西,都是提前興建的,相對於在平地上面,可以隨時分段的標的,橋樑的修建,是最困難,一個難度超高的特大橋,往往是提前開工,而且工期非常的長,到了最後,其他的鐵路項目都已經完成的前提下,才最終的完工。
因為絕大部分的橋樑,都不可能分開興建,你建一段我建一段,那是不安全的,只要計算和合攏的時候,稍稍有一點的問題出現,就會出大問題的。
預製件的出現,把橋樑分成了不同的部分,打好地基之後,就用類似搭積木的方式,用鋼鐵,水泥,焊接等一系列的方法,讓這些橋樑完整的融入到了一起,這極大的加快修建的速度。
在整個報告書上面,這些也是有顯示,卻沒有多提及,一些技術性的東西,不可能給的葉清臣來解釋的,解釋的多了,反而會讓他迷茫,這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在定海軍的運作上面,已經嘗試過了,只要按部就班的修建來說,就好了。
預製件的出現,對於橋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水泥最怕的問題,就是懸空凝結的問題,在普通的平方,可是用鐵板,下面懸掛支撐,等待水泥凝結之後,就可以擁有強度,可是在不停流動的水流之中,要怎麼做的。
要麼是鋼結構,要麼就是預製件,相對於更加沉重,沒有良好的鏈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