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說到那些大專院校的土木系,一直有「北華清,南濟同」的說法。兩所院校各有千秋,各有所長。「華清」強在建築,「濟同」則強在結構。而「建築抗風」是屬於建築物的結構問題,這也是大家選擇這所學校的原因。
當天晚上,李華勇,李二愣子以及林蔚一行3人抵達申城,找地方安頓後,一夜無話,第2天上午,3人就手持介紹信,找到了位於濟同大學內部的「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
這就是大家此行的目的地,所謂「建築抗風」,當然也是「土木工程防災」的一種,這也是建築學一個比較前沿的分支,因此大家此行也算是標標準準的「專業對口」。
由於之前已經通過「華夏建總」總公司打過招呼,濟同大學的錢教授早就等候多時。這是一位業內大牛,未來的國家工程院院士。前世的李華勇也曾經和這位有過幾次接觸,有幸聆聽他的教誨,合作過幾次課題攻關。不過那時候的他已經是一位鬚髮皆白的乾瘦老頭,一位非常風趣,非常平易近人又不失嚴謹的乾瘦老頭。
可現在的老錢完全不是後世那副模樣啊,現在的他也才剛剛40出頭,一頭濃黑的頭髮讓李華勇完全聯繫不起他後世的模樣,這正是他最年富力強的時候。
沒有客套,甚至都沒有寒暄,錢教授第一句話就直奔主題:
「你們的方案帶過來了嗎?」
「帶過來了帶過來了。」
李二愣子忙不迭把一份早就準備好的「倒椎法專業施工方案」遞了上去。接過那份製作精美,圖並茂的施工方案,老錢眼中露出一絲訝色。他語氣放緩,不再一副公事公辦模樣,開始拉起家常。
當然,他拉家常也只和李二愣子拉家常,至於李華勇甚至林蔚,人家老錢直接無視:
「聽說李工是華清的?華清的進施工單位可是少見。」
李二愣子裝模作樣謙虛:「沒有辦法啊,在我那些同學當中,我算是最沒出息的了,所以只能進施工單位。」
老錢一擺手:「你這是什麼話?我倒覺得你這小伙子才是真的聰明,現在學土木的年輕人,要麼喜歡去設計院,要麼喜歡往行政機關裏面擠,卻很少有人願意去施工單位。殊不知他們那樣才真的很難出頭啊,土木畢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那些人看似起點更高又如何?沒有實踐經驗的話,也不是沒有人一輩子就在設計院裏給人家打下手。」
李華勇在旁邊微笑聽着,他對老錢的話還是相當贊同。在世俗眼光,對於建築業一直存在「重設計輕施工」現象,這種現象在業內業外都是如此。
在行業內部,有很多土木專業的大學生都不願去施工單位,別說是目前大學生金貴得不要不要的八十年代了,哪怕是到了九十年代初,大多數施工企業也都是招收大中專生為主,本科生都很少,那更別說是重點大學和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只有到將來大學擴招,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
不過話說回來,等將來大學擴招後,那個年代培養出來的普通本科生,其素質還真未必強過之前的大專生甚至中專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現象其實從未真正改觀。
這其中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大多施工企業的工作生活環境都相對艱苦,居無定所到處流動啊,住工棚打通鋪啊……這讓很多人對此望而卻步。
第二個原因,從事施工總給人感覺逼格不高,貌似沒多少技術含量,這就讓很多人看不起這個行業。
這也不用說其他的,就拿世界上那些有點名氣,比較經典的建築物來說,就比如說「中銀大廈」,大家也只會記得這是貝聿銘先生設計,卻很少有人清楚這是誰具體施工。
然而建築這門學問到底是誰在推動呢?是設計嗎?不是的!只有施工技術的發展,才是整個行業水平提高的原動力。
後世出現那些越蓋越蓋的樓,那些越來越酷,越來越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偉大建築作品,它們是因為設計師設計出這些作品才有的嗎?不是的,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出現,這首先是因為施工技術達到了那個水平,人類已經有能力修建這樣的建築,這樣的作品才能出現。
說實話這又是建築行業有別於其他行業的一個特點了。在其他行業有很多「天才」的存在,比
第一二五章 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