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大漢朝堂可謂風起雲湧,在悄悄掀起大漢版文藝復興運動的同時,更多的儒家弟子趁機加入了參政議政行列。劉厚既然覺得這是他們的專長,也沒有刻意去阻止他們,只是將負責立法的官員叫來,吩咐他們制定完善一些監督官場方面的律法,同時還召見了監察御史,讓他們加強對官員們的監督,防止有人濫用權力。
天下初定,要處理的事情多如牛毛,朝堂之事簡直千頭萬緒,最近的一件大事是關於改元的。大漢在內亂幾十年後終於宣佈重歸一統,大臣們紛紛上書,建議更改年號。
年號,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紀年,後來發展成為還表示祈福、歌頌和紀念改朝換代。有些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有些皇帝有多個年號,有些奇葩皇帝動不動就喜歡改個年號玩玩,例如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
所以有些皇帝所用的年號多達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他們是玩爽了,可是,那些需要計算年月的人就慘了,尤其是研究歷史的人,有時候光是計算一個皇帝在位時的年月就要煞費苦心。
統一天下這麼大一件事,遠遠超過那些什麼祥瑞的意義,朝臣們那裏會放過這個討好皇帝、歌頌皇帝的機會,所以都可着勁上書建議改元。改元也是一種歌功頌德的形式。
劉厚一想也對,這麼大的一件事,的確是應該改一個年號紀念一下,於是下令讓大臣們商討改什麼年號好。為此,還專門組織了一班老學究去研究。
這些所謂的老學究,其實都是了不起的當世大儒,很多人原本都是魏、吳兩國那邊投降過來的大臣。例如王朗、王肅父子,再例如大書法家鍾繇,還有東吳的諸葛瑾等等。
這些人曾經都是魏、吳兩國的重臣,同時在文化界也是鼎鼎有名,都是很有學問的人。他們歸降後,劉厚不可能馬上就將他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於是,就弄了個文化部門給他們做些閒散的工作,正好這次改元就用得上他們了。
由於三省六部制還沒有改革成功,現在大部分官職還是沿用漢代的官制,這些老學究統統被劉厚扔給了九卿之一的奉常。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相當於三省六部制中的禮部。
定年號正是禮部的事情,除了定下年號外,劉厚還讓他們去推算黃帝紀年表。劉厚雖然同意改元,但是不打算繼續用年號作為紀年的方法,因為他覺得用年號來紀年太混亂、太麻煩了,正好趁着這次改元的機會,一次過將這個問題解決。
最後劉厚從多位大臣的建議當中選擇了「始更」作為新的年號,取「一年既始,萬象更新」的意思。現在的國號雖然還是大漢,但是這個大漢實際上卻是個全新的政權,如果較真來說,這個新的大漢和東漢、西漢都有很大的區別。
新的年號由第二年(公元228年)開始實行,同時,劉厚下詔由這一年開始,正式使用黃帝紀元。
劉厚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想用黃帝紀年了,不過那時候還在戰爭時期,沒有條件去實施。現在終於和平了,也有這個人力物力去推行這件事了。
那些老學究們沒有讓劉厚失望,經過他們的一番辛苦探究,終於確定這一年是黃帝即位以及創製曆法的第2925年,他們很快就將黃帝紀年表創製了出來。
從這一年開始就是更始元年(也即公元228年),被記為開元2925年。這種紀元法結束了以年號和天干地支混合使用的混亂的紀元方法,對於民間計算年月很有好處,也為以後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搞定了年號和紀年問題後,劉厚又開始着手機構改革了。同樣也是很久前,他就想要對朝廷進行機構改革,還預先讓陳群去研究新的制度,不過還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一直被擱置,現在天下太平,也是時候動真格了。
因為政事讓劉厚不厭其煩,為了減輕自己的工作,他首先要改制的是朝廷的中樞,最高政務機構。他仿照後世的一些朝代,弄了一個內閣出來。
內閣的閣臣設五人或者七人,單數在遇到需要投票表決時,不會出現票數打平的情況。由諸葛亮擔任首任內閣首輔,其他內閣大臣有龐統、馬良、郭攸之、鄧芝和費禕。
遠在嶺南的費禕也被召集了回來擔任入閣。龐統只是掛了個名字而已,他本人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