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郡,秦置。
前漢分天下十三州,南陽歸荊州,時轄三十六縣。今漢仍屬荊州,郡治宛都,領縣三十七。封南都,尊帝鄉。雲台二十八將中,有多達十一人出自南陽。戶五十二萬八千(528551)口二百四十三萬(2439618)。
歷經戰亂,仍余過半。
本以為黃巾亂後,天下始安。豈料飛來橫禍,家園盡毀。
便是安貴人湯沐邑之淯陽縣,亦同毀於大水,片瓦無存。薊國南陽官吏眾多。前有酈城令陰修,三舉鄉黨。王傅黃忠,亦出南陽行伍世家。
出仕薊國,家人雖舉族北上。宗親四鄰,仍遺留眾多。
得薊王萬舟齊發,悉數運抵國中。雖被分置各處大營,仍想方設法,託言投帖。求廣開方便之門。
書報門下署。由門下屬吏,逐次答覆。好言相勸,以安其心。
如前所說,南陽乃帝鄉。貴胄眾多。逃難時積財無從攜帶。急切間,唯有將一兩件傳家寶從密室搶出,隨身帶來。
入營方知,一切花銷全免。湯藥白粥,足量供應。確無隱疾,便會分戶各城。戶戶得田一頃,宅院一座。
舉族來投,亦無妨。不欲散居亦可。
自薊王大興稻作始,薊國年年皆有新民落戶。尤其東部安北、遼海二郡,乃屯民重區。知南陽百萬之眾,無家可歸。安北守閻柔、遼海守郭芝,先後上疏。欲遷南陽民眾,入治下安居。
安北郡,先得扶餘四加四十萬眾,後又陸續遷入十萬眾,再加漢民十萬,船民十萬。夕陽、昌城、驪城、絫縣,計有七十萬眾。無論通渠圩田,築路營城,皆不短人手。
然遼海郡,沓氏、金州、海陽、臨渝,四縣地廣人稀,人口之和,遠不及國中一縣。先前雖將二十萬高句麗,分置海陽、臨渝二縣。然沓氏、金州二縣,一直苦無充足人手可用。多為國中青壯,短期客庸。
宜將二郡人口,填滿百萬。
取三十萬遷入安北。漢人佔比,亦足有半數。再取六十萬,填入遼海。開發半島。剩下十萬匠人,入籍大利城。數萬貴胄,分置樓桑、南廣陽等,通都大邑。權且棲身。待南陽水退,再重返故土不遲。
至於普通民眾,當此生無望。唯有久居薊國。試想,戶戶美田一頃,稻魚二季。薊王輕徭薄賦,足可安居。
新得百萬南陽民眾,薊國二十七縣,終得圓滿。
薊國上下,皆大歡喜。好似佔了天大便宜。
然普天之下皆以為。百萬流民得薊王善待,何其幸也。
家臣尊薊王「主公」。國人尊「王上」。南陽百姓,皆喚「主父」,「王父」或「東父」。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六月,罷太尉樊陵。
少帝欲蓋彌彰,本欲堵悠悠眾口。然天下有識之士,倍思前後,多已窺破天機。淮泗大水,為何倒灌南陽,先不提。四方將軍不造雲梯攻城,反造海量竹筏,亦毋論。
且說,薊王萬舟齊發,八方馳援。莫非未卜先知?
既如此,為何不廣而告之,令南陽民眾,先行躲避。細思恐極。必牽扯二帝之爭。薊王故恪守臣節,未曾逾越。
換言之。此乃人禍,非是天災。
二帝為爭漢室正朔,無所不用其極。
薊王身為人臣,唯退而求其次,保住百萬黎庶。
英明如斯,卻飽受昏君掣肘,不能畢盡全功。
當如何破?
答案,呼之欲出。
非但天下皆如此想。薊國上下,無論高官少吏,鴻儒白丁,老弱婦孺,亦如此想。尤其薊王廣開言路。太學、大學,值用人之際。海內大儒,紛紛來投。
《薊國大百科全書》,編撰日益精進。雖未成書,卻已蜚聲海外。薊國大儒學,亦廣為流傳。引海內學子,紛至沓來。
或有人言,薊國縱強盛一時,亦不過千里之土。一州之地。如何能與十三州相抗。今南陽新帝,一敗千里。洛陽少帝穩坐大位。只需十年修養,十年生息。更加二十年後,薊王百子長成。推恩令下,千里封國支離破碎,不復先前狀貌。
那時,少帝如日正中,合
123 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