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遠因
我的無軌電車,還得開一會兒。
下面說說日本遣唐使的話題。這是閒話,但是因為有關晁衡等人,會成為後面故事裏的章節。考慮到對讀者了解人物會有一點幫助,還是硬着頭皮離開故事主線,來扯一扯遣唐使的由來。
話說從頭,這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外交。
秦漢以前,中國是如何與周邊鄰國交往的,史料不多。變化起於漢代。據研究,統一的大漢朝,已經有了開大規模的積極的對外交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向東,中國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與越南有經濟技術交流。向西則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開展了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養蠶繅絲、鑄鐵術、井渠法和造紙術(應該始於唐代)先後西傳。同時,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過玉門關、陽關。然後分南北兩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會合,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北上大宛(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錫爾河流域)到裏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經安息(伊朗)轉運到條支(阿拉伯半島)和大秦(地中海東岸)。漢武帝以後,還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繫,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的聯繫。
史載,安息(伊朗)在漢與大秦進行過轉手貿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灣後返回。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從海道來見東漢桓帝,這是正史中有關中國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後漢書》)。南北朝時期,法顯西行取經,13年後回國,將旅行經歷寫成《佛國記》。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隋唐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勵外商來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達天竺(印度半島各國)、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島)和歐洲(如拂林即東羅馬)等許多國家。水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最遠可到波斯灣。唐與朝鮮有商貿、制度、教育、物種、技術、風俗等方面交流。唐與日本有使節(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築(奈良城)、教育(儒學)、商貿(開元通寶)、生活習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人杜環在非洲留下了行蹤。史載東非索馬里使者在唐太宗時來到中國。交流是雙向的。唐朝時,中國人學習了天竺的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和周邊鄰國的樂舞風格。
509.近緣
下面說說日本。
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國威遠播的時代。鄰國名人學士紛紛來唐學習。日本在大化革新後,學習唐朝先進文化的熱情更高。他們不顧當時海上交通的艱難險阻和巨大犧牲,不斷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裏,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遣使入唐。據研究,第一次遣使始於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最後一次,是在公元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公元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
六十六.日本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