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誕節前整整一周的時間裏,杜克都在對漫威漫畫內部進行調整,分別與創意委員會的人和凱文?費奇談了數次,並且在新的股東大會上,兼任了漫威集團的董事長一職。
杜克的態度很明確,創意委員會是不會解散的。
他確實在力爭留下凱文?費奇,只是對方一力強求解散創意委員會,想要拿到更多本該不屬於自己的權力的話,杜克也不介意接受凱文?費奇的辭職。
就像杜克說的那樣,這個荷里活哪怕是離開他自己或者詹姆斯?卡梅隆也會正常運轉,更別說是凱文?費奇了。
好在凱文?費奇也不是傻瓜和自大狂,並沒有做出太過不理智的舉動。
杜克不會打破漫威的權力架構平衡,在他與凱文?費奇談過之後,在新一次的董事會上,凱文?費奇的年薪和期權分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漲,創意委員會對漫威影業的干預,也被適當的減弱,他們提出的相關建議,必須得到杜克的審核之後,才能進行實施。
當然,這僅僅限於漫威的電影,創意委員會監督的權力依然存在。
漫威漫畫內部的爭鬥暫時得到平息,杜克留在紐約與母親一起過完聖誕節,就趕回了洛杉磯,距離《復仇者聯盟》上映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了,後期製作必須要儘快展開。
除了將麥克?道森的剪輯團隊招入華納製片廠,杜克重點顧及的還是工業光魔的特效製作。
電影特效製作是一項複雜而浩大的工程,很難說某個單一因素就能成就它,正如對於人體來說,很難給腦、心、肺等器官的重要性排出一個順序,因為離了哪一樣,人也活不了。
資金、周期、人才、流程、溝通、設計等因素也共同決定這電影特效的命運,如果哪部電影特效做得好,說明各個環節都配合的不錯;如果哪部電影特效做得不好,那說明其中至少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眾所周知。製作電影特效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但具體來說,這些錢都花在什麼地方上了?一部電影究竟花多少錢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特效呢?
製作電影特效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人工成本。像《復仇者聯盟》、這樣的荷里活商業大片。杜克在後期製作中需要動用上千人的團隊,不僅僅是工業光魔,如同很多大投資電影特效都是由上十個、甚至二十多個特效公司、工作室分別負責一樣,很多其他的特效製作團隊也加入到了華納製片廠的龐大特效製作當中。
這些人很多都是有着多年工作經驗的動畫師、合成師等,報酬肯定不會低。
在《復仇者聯盟》的預算中。百分之五十的預算都用來製作特效,杜克和演員以及其他職員的片酬大概佔百分之三十五,剩下的百分之十五才是拍攝費用。
說白了,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在賣明星,更是在賣特效。
一部影片的投資規模就決定了它的特效效果,這是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改變的道理。
比如杜克還記得,曾經網劇《盜墓筆記》的「五毛錢特效」在網友中引起激烈的討論,該劇號稱單集製作成本上千萬,但觀眾的感受卻是特效「渣得不能再渣」。
假設片方在製作成本上的宣傳沒有摻水,該花在特效上的錢也都花了。但《盜墓筆記》三集時長就已經相當於一部電影,而一部投資3萬的電影,即使在太平洋對岸也不算大製作。
對於《盜墓筆記》這種以視覺奇觀為主要賣點的作品,這點投資必然杯水車薪,誰能指望3萬rmb帶來多好的特效?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特效製作是一個工業化很強的行業,好的流程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好的流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打磨。
雖然特效製作的流程大同小異,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區別。不過目前主流的荷里活視效團隊在各方面都很成熟和嚴謹,他們擁有完善的工業流程,不論後期製片管理還是技術能力都已經非常成熟。
其中的代表無疑就是被杜克收入囊中的工業光魔。
最早,荷里活的特效公司都不太講究流程的。工業光魔花了很多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