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齊霖對大盈庫的定位上,除了玻璃、鏡子、鋼鐵外,其它產業都暫時只是個示範作用。
比如毛紡、棉紡,甚至是白糖、冰糖的製造,也將逐步開放技術,促進民間企業的建立和發展。
當然,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而毛紡、棉紡,在兩三年之內,則具備了向民間推廣的條件。
說得遠了,徐齊霖打發走了周琪,並叮囑她,若有難事,可給他寫信。
在大盈庫的機構內,無論官吏還是技工,若有技術革新和改良的建議,都可以通過渠道反映到徐齊霖那裏。
而給周琪則另開了方便之門,書信可以標註為革新或改良,直接送到徐齊霖手中。
做好事嘛,老子就喜歡這個。
徐齊霖巡視完大盈庫的工坊,看到的多是感激的目光,以及對他恭敬的態度。這些女工,可都是因為他而獲得自由身。
離開工坊,徐齊霖回到衙門,又檢查督促了春耕的準備工作。
去年因為征伐高昌,而利用了數萬的府兵突擊性的墾荒種植。今年人口和勞力都達不到那個數量,耕作的面積雖有增長,但幅度不大。
可即便如此,因為去年在河北、河南兩道的試驗性種植,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今年在這兩道之地大範圍推廣,再加上嶺南棉花,全國的總產量依然會有近乎翻倍的增長。
只要產量持續增長,棉紡品的價格才會不斷走低,成為大眾化的商品。徐齊霖預計在三五年後,或許會達到「無人不衣棉」的程度。
而棉紡要成為國家的支柱型產業,還需要朝廷的支持。從現在看,對於糧食的擔憂,還不能讓李二陛下完全放開對種植農作物的限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古代的生產、運輸水平,使得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還是很薄弱。
可不象後世,火車、飛機、輪船,即便相隔千里,救災的物資也會很快送到,進行周濟。
儘管徐齊霖所編撰的時令農書很實用,也確實使糧食得到了增產增收。但以糧為本,連他也是贊同並支持的。
經濟作物是能更多地賺錢,但種植面積必須有所限制。倉有餘糧,這才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根本。
而此番向河西移民,不僅緩解了關中人多地狹的矛盾,還使河西多出了幾百萬畝的農田。再加上江南等地方的逐步開發,全國的糧食產量增長了近五成。
這些數據的支撐,無疑使李二陛下的底氣大漲。河北、河南兩道的括戶檢田更加徹底嚴格,讓徐齊霖相信,李二陛下已經把目光轉向了遼東。
沒準回京呆不了多長時間,自己就又要被調到河北道。就象徵伐高昌是以河西的開發建設為後盾,攻打高麗,河北道也將起到相同的作用。
算算時間,如果不出現什麼意外的話,還真是差不多了。
徐齊霖仔細回憶歷史上征高句麗的戰爭,發現大唐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利益。
第一次征高句麗,李二陛下御駕親征,雖然重創了高句麗,但在安市城下遇挫撤兵。
其後數年,唐軍不斷以騷擾戰術攻打高句麗,使其不斷損兵折將,疲於應付,糧荒而使其接近土崩瓦解。
到了李治時期,唐軍依然不斷削弱高句麗的實力,並消滅了其重要盟友百濟,使其孤掌難鳴。
到了乾封年間,經過十幾年的頻繁攻打,高句麗已經將疲兵弱,終於被唐軍一舉攻滅。
但高句麗和百濟的覆滅,最後便宜的卻是一直貌似乖順,不斷向大唐求援的新羅。
等到吐蕃崛起,攻陷安西四鎮,唐軍不得不調兵西北,與吐蕃展開了長期與艱險的戰爭。
新羅這個白眼狼,趁機勾連高句麗餘孽興兵反唐,大舉進攻唐在百濟故地設立的熊津都督府,奪取八十二城。
之後,唐軍也曾反攻新羅,但陷入了與吐蕃和新羅的兩面作戰,力不從心,終是沒能滅掉新羅。
在徐齊霖看來,新羅絕對是個演技派,得個小金人也不為過。
在實力不足時,新羅伏低做小,象個乖孫子,每每借大唐之威抵擋高句麗和百濟的侵襲。
等到羽翼豐滿,唐朝的周邊國際形勢不佳時,新羅便反噬負恩,流氓嘴臉暴露無
第304章 東宮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