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看着徐光啟誠懇勸諫的樣子,思考了一下才說道:「兩位先生以為,朝廷應當怎麼做,新政才能贏得天下百姓的支持呢?」
雖然對於皇帝的問題有些疑惑不解,徐光啟還是誠懇的回道:「陛下是大明天子,只要陛下頒發的新政有利於國計民生,天下百姓自然就應當支持朝廷的新政,這不是理所當然之事麼?」
朱由檢默不作聲,又把目光轉向了王徵,在皇帝目光的注視下,他不得不開口說道:「想要獲得天下百姓對新政的支持,臣以為,應當許百姓以利益,百姓重利輕義。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若是他們能夠因為新政獲得利益,新政獲得百姓的支持,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雖然士大夫們口頭上都言之鑿鑿的說,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但是拜大明發達的商品經濟所賜,近世的士大夫們在實際行動上,追求實際利益的舉動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了。
像蒲州張、王兩家,根本就是披上了一層士大夫外衣的商人了。江南地區的士紳同豪商之間,早就通過姻親關係勾連起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就算是王徵這樣還算遵守着傳統價值觀的士大夫,對於使用利益去引誘百姓,以獲得百姓對於新政支持的方式,也並不牴觸。
不過朱由檢顯然並不認同兩人的說法,他搖了搖頭說道:「用利益去引誘百姓支持新政,固然可以獲得一時的成效,但是以朝廷現在的狀況,可給不起足以讓天下百姓長久支持下去的利益。
朕以為,想要讓天下百姓支持新政的最好辦法,莫過於他們不支持新政就會受到利益上的損失。
朕之所以要在短期之內把局面鋪開,就是要讓新政能夠儘可能的影響到大多數百姓的生活,讓他們成為當事人而不是旁觀者。
在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勢下,那些反對新政的士大夫便不能不考慮,廢除新政引起的各地百姓的反彈。
比如現在開設的三大銀行,那些商人們剛開始不過是想要做一次小小的投機,看看能不能從朕這裏、新政中撈取些好處。
但是到了現在,他們最大的願望卻變成了,保住他們在銀行中的投資不受損失。
為了挽救已經投入的1塊錢,他們不得不新投入了2塊錢;為了挽救已經投入的3塊錢,現在他們又不得不再次投入6塊錢。
其他行業的商人朕不是很清楚,但是在銀行中有股份的商人,必然是最為支持新政的。
同理也是,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設,沒有朝廷的投入就並無法完成。在工程沒有完工之前,地方上的百姓、士紳就不得不支持朝廷,以避免工程中斷。
而購買了朝廷為籌集建設資金所發行公債的百姓們,他們就更不願意新政廢除了,沒有了新政對財政上的變革,公債的償還就沒有保證。
所以,兩位先生的擔憂,在朕看來並不是問題。現在的攤子鋪的越大,新政推出的政策越多,反對新政的力量就越是畏縮。
試問今日之大明,除了朕以外,誰還能維持住現下的局面?難道那些東林黨人上台之後,能夠用仁義兩字一筆勾銷,朝廷對銀行和百姓數千萬元的欠債?
如果他們真能做得到,朕恐怕早就不在這個位置上了。為了讓朝廷能夠按時還款,不讓他們手中的公債股份一文不值,他們也不得不支持朕,也不得不繼續向朝廷借款。
所以兩位先生不必擔心攤子鋪的太多,朝廷負債太多,從而讓新政遇到挫折。相反,朝廷負債越多,天下百姓對於國事的關心就會越高,新政推行的阻礙才會越小。」
對於崇禎這套負債治國的歪理,徐光啟和王徵不由面面相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評論皇帝的這番話語,這些言論顯然不太符合,先賢所推崇的仁義治國之政。
徐光啟隨即想起,他最近剛剛看過的一本譯書,西方權謀之士所著的《君主論》,裏面的言論倒是同皇帝現在所言頗為相近。
他腦子裏只是稍稍轉過了這個念頭,便默默的在心中埋葬了這個想法。
這本《君主論》中所闡述的道理雖然不無可觀之處,但是卻大違儒家先聖所提倡的治國方針,近乎於法家、楊朱之學。
現在大明士林已經對西學在京城的傳播大有意
第492章 對於天主教的重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