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張溥分析自己的處境,還算是頭頭是道,讓崔呈秀不由少了許多牴觸的情緒,認真的傾聽起對方的話語。筆神閣 www.bishenge。com但是聽到張溥給出的解決辦法,居然是找一個人取代自己,崔呈秀頓時有些失望了起來。
對於自己現在的處境,其實張溥不說,崔呈秀心中也是很清楚的。自從他加入到皇帝這一方支持朝廷推行改革,他就和黃立極、馮銓、徐光啟等人成為了改革派士大夫們的領袖。
雖然大家都是支持改革的,但是各個團體之間還是有着不少差異的。比如他和黃立極、馮銓三人所代表的團體,應當是屬於被解散的閹黨和北方士紳的混合體,他們支持改革的態度其實並不堅決,只是為了避免新皇上位後被政治清算,而不得不投向皇帝支持改革。
在崔呈秀、黃立極、馮銓等人看來,支持崇禎推行改革雖然損害了士紳階層的利益,但是不支持皇帝的後果是,他們這些人將會被直接從士紳階層中驅離出去。兩權相害,自然是要取其輕。
不過等到大明的改革延續到今日,他們所代表的身後那些士紳,已經從朝廷的改革中獲得了足夠的好處。憑藉着掌握朝廷改革內幕的他們,總是能夠先一步領先於朝廷頒行的政策,從而享受到改革所帶來的紅利。
到了崇禎十四年,支持改革的北方士紳們,大多已經脫離了過去依靠土地吃飯的傳統,進入到了投資工商業或是依靠股息作為生活主要來源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購買一塊田地,收回本錢大約需要20-25年,這是指平常年景的收成,不包括荒年和豐收年份。如果是在江南一些地區的田地,甚至需要30-40年才能回本。
但是投資金銀銅之外的各種礦山,5-8年也就收回了成本。至於各種棉紡織工坊,大約也就是3-5年收回成本。而像唐山這樣的大型冶鐵廠,收回成本也不會超過10年。至於投資風險極大的海外貿易或是捕鯨業,只要船隻不出現意外,基本上當年就能收回投資。
當然,除了這些行業之外,還有更為安全的投資,那就是鐵路建設。僅僅在去年,上海到南京之間的這段鐵路,每七天一公里鐵路就能盈利33個大明元。這就是說,光是去年的盈利就已經足夠再修建一條全新的滬寧鐵路了。
而此時距離滬寧鐵路建成通車還只有三、四年而已,且整條滬寧鐵路的專營權在數次變動之後已經延遲到了35年,這就等於接下來近30年裏,對於滬寧鐵路的股東來說,都屬於淨收益了。
雖說滬寧鐵路是目前大明運營的最好的一條鐵路,但是這種低風險高回報的建設事業,立刻贏得了大明士紳商人的矚目。就連那些一向抱着土地不肯放手的守舊士紳們,也開始提出要維護本省人的利益,本省鐵路應該由本省紳民投資,而不是交給外省人牟取利益。
對於依靠改革政策先行踏足於工商業的北方士紳來說,這些地方上守舊士紳提出的狹隘鄉土觀念,顯然是難以讓他們接受的,雖然這種說法對於傳統的大明社會來說是極有號召力的。
由是,這些先行投資於工商業,把自己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北方士紳們,改變了一直以來為改革政策被動推動的姿態,開始轉而主動謀求將大明目前的改革繼續向南方擴散,並深入到社會基層中去。
如此一來,過去雖然站在改革派立場,但是行事顯得過於軟弱的首輔錢謙益,自然也就被這些利益驅動下的北方士紳們所不耐。他們希望能夠有一位更為堅定的改革派官員取代錢謙益,對那些地方上的守舊官員和士紳予以嚴厲的打擊,好讓他們生產的工業品能夠暢通無阻的進入到地方,就像他們仰仗着大明的軍艦將自家的商品輸入到海外各地區一樣。
隨着黃立極的退仕,能夠領導這些士紳的也就剩下了馮銓和崔呈秀,而這些支持他們兩人的力量,也正是讓他們兩人能夠躲過政治清算,立足於朝堂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這些北方士紳們的支持,僅僅憑藉着皇帝的庇護,他們也只能躲在家中苟延殘喘了。
所以,只要崔呈秀不想滾回鄉下去數星星,他就不能失去背後這些士紳們的支持。至於張溥所言,找一個人取代自己,崔呈秀並不是沒有想過,但是能夠取代自己而又能夠獲得身後這些士紳們認可的人,基本又都是他所控
第三卷 帝國之路_第827章 夢想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