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七臘八,醃魚醃鴨」,進了臘月中下旬的那段時光,肉香會飄滿每一個日子、每一條村巷、每一戶農家……濃濃的年味縈繞在心頭,一切都變得溫馨可愛。一筆閣 www.yibige.com年底睛好的日子裏,走在鄉下,竹竿上串的,牆上掛的,都是趕着太陽曬的雞鴨魚肉一類臘貨,顯現着江南農家於歲末年終之時的富足和豐潤。有時,一個白生生的剛收拾好的豬頭,就吊在屋檐下,沉醉一般眯着一對小眼,垂着兩隻肥大的耳朵,乍看去,猶似藏不住一臉的笑意。
當那個給徹底淨了臉的「豬頭三」,先是刪去肥嘟嘟的領圈肉(也有人家保留不刪),最後被拆去全部骨頭時,撒上鹽粒和花椒粒放入缸缽里,同砍成條塊的腿肉和肋條肉混一起壓實醃上半月左右,就可撈起來穿上細繩掛到陽光下,直到曬成深紅油亮,才算真正入了味。記不起早先看的是周作人還是汪曾祺的文,說是上品的豬頭,額頭要寬,且額上的皮要皺一些,不知是否果真有道理。
豬頭肉皮厚,膠質重,有嚼勁,質地才老到。過去我們這裏有一種江南圩豬,此豬大肚塌腰馬鞍背,耳超級大,嘴尖長,額上皺紋深厚,面相滄桑,生長緩慢,但肉質特別好,想來,其頭上的風味自是十分了得。
在一些人眼裏,醃豬頭肉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很難想像政要大佬或是麗人明星會去光顧一塊醃豬頭肉。但醃豬頭肉確實是妙處天成,其奧秘玄要就在於肥瘦一體,徐疾有道,肥中有瘦,瘦中有肥,說肥不肥,說瘦不瘦。最肥的地方,長出一塊精肉疙瘩;最精的所在,忽然又嵌有一線肥膘。我以為,最妙的當是豬鼻——亦就是豬拱嘴子,那是一塊天生活肉,色素沉積幾近紫紅,咸香咸鮮,軟糯而又有嚼勁,平易近人又不失驚艷。
問世間,情為何鍾,當然更不能遺漏了那些被切成絲絲條條的豬耳朵……白白的筋鑲在軟糯的肉里,吃在口中,舌面發滑,咬起來脆嘣脆嘣的,總之是相當能引發你的佳興。要是一輩子都沒嘗過,那真是太辜負自己一張嘴!
將醃豬頭肉弄上桌,幾乎沒有任何烹飪技術含量,就是放在鍋里蒸熟——至多在下面鋪墊點千張就行了。即此一蒸,最能體現江南的民間元素,卻又大氣渾成,不拘小節。在農家的餐桌上,蒸出來的醃豬頭肉,幾乎就是一個走在鄉村大地上的行吟詩人,在深淺肥瘦的生活真諦和浮想聯翩之間,且行且歌,超越理性,又把握得住激情。
早先沒有大棚蔬菜之說,到了正月底二月初蒜苗上來了,用蒜苗或是嫩而微脆的油菜薹炒醃豬頭肉,那種香,那種鮮,真是能浸透和擠爆你舌間的每一個味蕾,讓你充分感受着生命最美好與最熱烈的欲望。
總而言之,醃豬頭肉之美妙,渾如詩歌之於生活。所以如我這般深入淺出地享受着生活的人,也就順理成章深深淺淺地熱愛着醃豬頭肉。
餚肉,又叫水晶肉蹄,為鎮江一款名菜。她做出的餚肉,皮白肉紅,鹵凍透明,一塊塊晶瑩發亮,煞是玲瓏可愛。其香酥鮮嫩,一吃再吃仍津津有味,如果再蘸點姜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其實,十多年前,我就在鎮江本地嘗過這清醇鮮香的水晶餚。
近乎透明膠狀的豬皮,凝脂似的滑爽肥膏,胭脂紅玉般的腱子肉,眼球被鎖定的同時,陣陣清香已撲鼻而來……一嘗之下,留下印象真是深刻。後來在街上看到有裝在盒子裏賣的鎮江餚肉,就像我們曾在揚州、無錫和嘉興知遇大獅子頭與醬排骨以及火腿粽子那樣,未及出手掏鈔,已傳言有人盛情給備了份放在車後備廂里了。
餚肉,說白了也就是一道豬蹄膀菜。提起豬蹄膀,各地都有,紅燒蹄膀、五香蹄膀、醬蹄膀,而在鄉下,用大海碗盛裝的蹄膀,更是沉實實極有勢頭的壓陣之菜,紅白喜事若沒有蹄膀上席就算不得大宴。
周莊剛熱火時我去那裏,就是滿街賣「萬三蹄膀」了,但那時能滿處跑轉的人,大多已是肚子微微凸起有點身份模樣了,對於硬傍上財神爺沈萬三的蹄膀,終覺太過醬赤肥厚油膩,不想肆意於口腹。相比之下,選料之嚴格、加工之精細、口味之鮮美的這水晶餚蹄,就很是有點曲徑通幽的意味了。舍妹說,在鎮江買肉時,只要跟師傅說聲做餚肉,他就會幫你仔細剔出骨頭來,再把肉切成四大塊,回家做起來就省事多了。
剔了骨的豬蹄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