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龍台。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老者,肥義的抬頭紋是非常多的,所以當這樣一位老者把眉頭皺起來之後,那情形就相當的有意思了。
「大王,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啊!」
趙何愣了一下,問道:「如何不是個辦法?」
肥義道:「軍糧告急了!」
趙何驚訝之情更甚:「怎麼會告急呢?這才幾個月啊。而且,去年寡人沒有記錯的話,邯鄲附近不都是豐收嗎?」
打仗嘛,後勤是重中之重。
具體到這個時代而言,所謂的後勤主要其實就是糧草。
農業社會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能夠支撐的脫產士兵其實是有限的。
就以這一次的戰爭而言,伐齊的四國同盟是每個國家只能拿出這麼點兵力嗎?
當然不是,只不過是因為在後勤能夠保障的情況下,就只能出這麼多兵力了。
另外一方面來說,打仗也不僅僅需要常備軍,還需要大量的民夫青壯來運糧修路搭建營帳等等許多活計,這自然也會影響到農耕,對後勤保障方面也是一種削弱。
所以在這個時代很少會出現曠日持久一打就打個一兩年的戰爭,大部分戰爭都會在開春時爆發,然後秋收到來之前結束收兵。
實在要打怎麼辦?那就明年再打唄。
這一點,秦國表現得尤其突出。
自從商鞅變法(前356年)以來65年的時間,秦國年年征戰,一整年都沒有戰事的年份只有四年,為七大戰國之冠,堪稱不折不扣的戰狂之國。
說回後勤,既然四大諸侯都只能發個十萬八萬兵,為何齊國卻一發便能來個二十多萬呢?
這主要還是因為形勢確實危急,屬於非常規情況,所以不得已將家底給全部掏空來供應這麼一支大軍,這個時候自然就是撐不住也得撐了,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也是這麼個道理。
都知道重視後勤,那麼無論是趙國也好齊國也罷,在平常的年份府庫之中當然也是有存糧的,戰爭雖然會加劇對軍糧的消耗,但畢竟也有「就食於敵」這麼一個方針在。
當然從眼下的情況來說,齊軍死守本土,也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四國聯軍在自家的國土上就食了。
所以,趙國只是出了平常年份的正常軍隊數量,而且又攻破了齊國宋地和多個城池,怎麼說也能從齊國那邊「就食於敵」,為什麼會軍糧告急呢?
肥義答道:「這主要是因為大趙不但需要供應主父所部,而且還要負擔秦軍之糧草……」
趙何聞言頓時一愣。
怎麼把這個忘記了呢?
這其實也是包含在當初趙何跟秦王澠池會盟的約定之內。
畢竟,秦軍千里迢迢東出關中,隔着一個崤函通道和韓魏兩國土地,太遠了。
所以,趙國這邊出一些糧草也是應有之義。
如此一來,趙國需要供應的就是十八萬兵馬,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了。
趙何皺起眉頭,過了好一會才道:「既然如此,那麼就去讓樓緩信期和韓王魏王交涉一下,讓他們多出一些糧草!」
小弟嘛,多出一些力也是應有之義。
肥義道:「若是如此,那自然是可以支撐到秋收。但老臣也想提醒大王,如今距離秋收也就只有不到三個月了。」
趙何點頭,道:「然後呢?」
肥義見趙何不接腔,心中無奈,只好道:「高唐戰局如今這般相持,大王又讓韓魏兩國支應秦國糧草,其兩國君主不免會心生怨言。長久下去,對大趙並非好事啊。」
趙何笑了起來,道:「所以肥相覺得,寡人應該撤兵了?」
肥義滯了一下,道:「撤兵倒是不至於,不過老臣的建議是……或許應該讓主父嘗試着出兵,攻打一番高唐城?」
說起來,雖然雙方在高唐戰線上相持三月,但是聯軍方面確實也是沒有展開大規模的攻城。
趙何擺了擺手,反而問起了另外一個問題:「楚王那邊還是沒有答覆嗎?」
大司行仇液道:「昨日蘇代自郢都傳回消息,楚王依舊不肯接見他。」
趙何哼了一聲,道:「這個楚王果然是個短視之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