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不知道郭朴看了這題之後,認為新科進士根本答不出來,也不知道張四維把這一題稱之為「宰相題」,他看了題之後,第一反應卻是:皇帝現在很迷惘。
這道題雖然很長,表達的意思也很多,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兩個字:迷惘。
皇帝讀書日久,學問日深,卻發現書本里說的道理,和實際操作出來的結果根本對應不上。而且先聖前賢所說的話,似乎也有衝突矛盾之處,這讓他感到無比困惑,所以便出了這麼一道題,希望新科進士們能夠有所闡發,解開他心底的迷惘。
這道題,真正的問題全在倒數第二段,這段話之前,全是皇帝自己讀書時的領悟和疑惑,最後一段則是套話,意思是你們有說得好的,朕必用之。
只有倒數第二段,才是皇帝希望新科進士們回答的問題。
都有哪些問題呢?其實頗為實際,皇帝是說,我登基八年,一直兢兢業業、時刻反省,生怕做錯什麼,可是明明我經常強調整飭綱紀,然而吏治仍然腐敗;明明我經常要求重農,而民生仍然困頓;明明我經常整頓學校,而士子仍然偷懶;明明邊境頗為安寧,而士兵常常鬧事;明明我經常強調法度,而群盜依舊蜂起……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是朕德薄不能為天下表率?還是朕處事不明?又或者朕臨機不能果斷決斷?
可是朕又不敢光強調法治以免仁義不興;也不敢專講仁義以免法度不嚴;若朕以仁厚為本,小事不論,恐怕藏污納垢,以至於清明不興;若朕大小事務一律嚴格,又恐過於嚴苛,鬧得天下紛擾,國家不復承平……朕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總而言之,皇帝很迷惘,很糾結,不知道到底是仁義厚道為好,還是法度嚴謹為重。
說實話,高務實看見這道殿試題的時候,心底竟然生起一種欣慰。
這個自己陪伴、引導了十年的小皇帝……真的開始長大了啊。
他開始認真的思索治國的策略,開始認真的思索各種理念的好壞,乃至施行後的影響。
他已經從當年那個因為肥皂泡泡而喜歡和自己玩的小小太子,變成了今天這個心懷天下的大明至尊。
這是好事嗎?
應該是吧,或許這樣的他,會變得「不好騙」了,但這樣的君主,總比「何不食肉糜」的那種要好。
至少,他知道吏治腐敗,知道民眾困頓,知道學風不肅,知道士卒不滿,知道群盜蜂擁……他知道他的江山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
總要先知道情況不對,才會生起改變之心,倘若連「知道」都沒有做到,談何改變呢?就像崇禎,兢兢業業倒是兢兢業業了,可是他連問題出在哪都不知道,還能指望他能解決問題嗎?
至少,萬曆已經踏出了他的第一步,現在他需要一個能引導他走出迷惘的引路人。
高務實自問,此事我當仁不讓!
研墨,鋪紙,提筆,運腕……高務實開始書寫他正式進入大明官場的第一次答卷。
「今天下之大患在於貧:吏貧則黷,民貧則盜,軍貧則鬧,國貧則弱。」
「古之言貧,首言不儉,乃以為儉則自富,富則自安,臣獨不以為然也。」
「所謂貧也,於小民而言,其產不足自給,其易(貿易)不足自用,如是究其所源,無非生產不豐、交易不暢。」
「所謂貧也,於國家而言,其榷不足歲出,其費遠超歲入。官吏低俸而欲活,如何不貪?小民低產而欲活,如何不盜?軍餉不足而欲活,如何不鬧?國家歉收而欲活,如何不弱?」
「因是故,欲使官吏不貪,先加其俸;欲使小民不盜,先富其收;欲使士卒不鬧,先足其餉;欲使國家不弱,先豐其庫。」
「陛下或問:此皆費也,國用既不足,何以為之?若征其賦,官或足俸、兵或足餉、國或足庫,而民豈益困乎?」
「臣聞歷代榷稅之少,無過本朝。前宋南渡,偏安江南一隅,歲入尚以千萬計;本朝兩京十三省,朝貢之國數十,遠邁漢唐,奈何歲入不過五百萬耳。華夏自古富庶,何以本朝獨貧?」
……
高務實的這篇策論,根本不去跟朱翊鈞糾結什麼仁義厚道
第161章 殿試金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