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因為耶律璟威望不夠,又不能協調南北院的矛盾,而讓人生了反叛取而代之之心。●⌒,
在剛剛建立的大周,也不是那麼平靜。王峻現在就成為了頭疼的問題。王峻與郭威曾經情同手足,共事多年,一直配合得不錯,河中之戰,王峻的功勞不小。河北之地,符彥卿和高行周只能保持守勢,真正出擊的還是郭威於王峻率領的大軍。開封之亂,王峻的家屬和郭威一起都被劉承祐殺了。把郭威推上皇位,王峻可以說是主要的人員之一。大周建立,他為樞密使,差不多算是代替了以前郭威的位置。北漢入侵,郭威要御駕親征,被王峻勸阻。是王峻率軍北上,遼國不敢動彈,北漢的軍隊也被擊敗。郭威沒動,徐州正式反叛,才由於策略得當,沒有造成大禍。因為徐州距離開封太近了。
王峻的功勞大,但是日益驕縱。辦事缺乏長遠考慮,也不足以平衡君臣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徐州借着新稅制而煩亂,他軍事上是對的,可是在政治上卻帶頭反對新稅制,彈劾李谷和范質。郭威眉頭聽從他的意見,他居然拂袖而去,怒形於色。最後扔下公事不管,要郭威親自去把他請回來。
王峻不是沒有優點,辦事認真勤懇,在軍事上思慮縝密,常常能夠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十分清廉,也十分節儉,這是這一代人差不多都共有的特點。因為這些優點,郭威對王峻還是非常看重。
可是這個人氣量太小,做郭威的輔官是還不覺得,但是自己當了主官,和誰都搞不好關係。他自己還認為這是自己爽直,不覺得有什麼錯。
郭威幾次勸誡不成,氣得打壓了幾次。現在常常怨氣衝天。
當然,王峻這個人倒是不刷陰謀詭計。有些小心眼,比如故意不管事,讓手下的將領舉薦等等,做的時候,竟然也不遮遮掩掩。讓郭威又好笑又好氣。
王峻和當初的史弘摯非常相似,看不慣文臣。開封之亂的根源其實就在不尊重皇權和文武之爭,郭威即位後進行調和,文臣的地位得以提升,李谷和范質就是其中的代表。結果王峻百般刁難,這是要重蹈史弘摯的覆轍啊!
單單是這樣也就算了。郭威還壓得住。
可是郭威身體不行了,自己感覺支撐不了多久,而郭榮雖然說只是義子,但是郭家被殺光了,沒有別人。郭榮從小跟着郭威,郭威看着他長大,為了培養郭榮操碎了心。當初將符氏求過來嫁給郭榮,就是他繼承自己的位子打好基礎。
就因為郭榮重視文臣,和高保融關係密切。而高保融也是一個標準的文臣,何況還有李谷,王溥等人,幾乎都是郭榮推薦並重用的。
王峻看不起高保融。和孫睿永不同,對高繼沖更加看不起。認為高保融只能當一個地方小吏,管管農事,修路修水渠之類就是了。而高繼沖也許是個聰明孩子。但是給先生教壞了,頂多就是司農和太學博士的料。郭榮和這些人混在一起,原本能夠一舉拿下淮南。現在被弄得不上不下,實在不是主政的料。
王峻以前對郭榮非常好,認為他有大將之風。現在是見到郭榮就訓斥一頓,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長輩。
郭威不好說什麼,郭榮也好脾氣的認了。但是治國不能只靠武將,文武不能偏廢,這是後漢覆滅的教訓和經驗。郭威也好,郭榮也好,如果不吸取這個教訓,那不是傻嗎?
政見不合,郭威想把郭榮調進京來幫自己,因為他的身體實在有些吃不消了,但是王峻就是不肯,帶着一幫武將群起反對。郭威只好作罷,但是對王峻就冷淡下來,認為他太不體諒自己了。
王峻也知道郭威生氣了,他想趁着今年秋收過後,國家財政窘迫的情況有所緩解,想在開春之前進軍河東,把劉崇給抓回來。徹底解決國內亂局。
這是一件好事,郭威其實也想這麼做。但是因為和王峻不合的心情導致他多想了一些東西,還是認為現在應該再隱忍一段時間。
孫睿永現在的提法,雖然借着說渤海的事情,實際上卻是要拿下河東郡。極陰之地,有什麼範圍可言?雖然孫睿永隱指河套地區,因為河套地區和混同江地區相似。但是為什麼不說荊襄江水之地?如果講地形,那不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郭威就認為孫睿永在拐彎抹角給王峻說情。
而孫睿永有苦自知,關於石油的事情,
第一百六十四章並非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