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臣的做派,附議成基命的話。
都察院御史李邦華伏跪到地上,懇切道:「皇上,此正是天賜議和良機啊!」
蔡中正等幾員大臣隨同出列,伏跪道:「是啊皇上,遼東百姓可再當不起連年的兵災了啊!」
崇禎看着這一幫惺惺做派的大臣,怒極反笑。
「好,那諸位愛卿以為,派何人去傳旨最為妥當?」
言罷,剛剛還義正言辭的朝臣,現在卻個個都當了縮頭烏龜,伏跪在地上,惶恐崇禎看向自己。
崇禎面上沒有一絲波動,但衣袖中緊握的雙拳卻出賣了他此刻的想法,然卻終究是無用之功,頹然鬆手,緩步走上玉階。
崇禎最後還是採用了朝臣的建議,派一名太監赴長山傳旨,令孫承宗立刻率部攜奴賊級回來,又在另一面着手遣使與後金議和之事。
只不過這遼東乃是兵凶戰危之地,沒有人願意去那裏傳旨,但迫於皇帝命令又不能抗旨不去,那也是個死。
所以在路上自然是拖拖拉拉,本來兩日能趕到的路程,硬是拖了四五日。
……
在崇禎四年的八月末,孫承宗率十幾個親衛,手持聖旨與尚方劍自永定門狂奔而入,並在同一日的傍晚被崇禎皇帝親自在平台召見,徹談許久。
這次孫承宗回來沒有帶着朝臣期望的撤軍消息,而是帶來了一個真正的大勝消息,崇禎聽到後當即決定立刻停止議和之事,在明日朝議上將這個消息布。
九月初的朝會上,大明薊遼督師孫承宗站在大殿之上,抑揚頓挫,一字一頓的大聲讀出手中準備許久的奏疏。
孫承宗先是將最初蕭亦所部永安軍被阿巴泰率兩萬後金鐵騎圍擊,全軍將士如何般同仇敵愾,大敗兩藍旗之事說出。
「此役蕭亦身先士卒,永安軍人敢當先,無有潰逃,力挫兩藍旗,奴賊阿巴泰逃回盛京。」
蕭亦所部永安軍斬一千三百有餘,孫承宗未私瞞一級如數呈報,將所知道的一字不漏的說出。
聽着孫承宗的話,朝臣中不斷響起竊竊私議聲。
其實這也不怪他們,原本都以為是孫承宗的功勞,聽到孫承宗如此竭力為這個蕭亦遊說,都有些驚訝罷了。
再加上實在是近些年蕭亦這個名字出現在這大明朝堂之上簡直太頻繁了,對戰農民軍與蒙古人數次大捷,更加是斬殺王子順,擊敗蒙古少汗額哲。
這還沒完,第一次率軍入援,更是率五千人不到的永安軍,強勢擊敗了阿巴泰的兩萬鐵騎,這不是蒙古人也不是賊寇馬隊,而是貨真價實的兩萬女真人!
以往剿賊的戰績頂多只能讓這些朝臣稍稍驚訝,僅此而已。
而蕭亦上次擊敗蒙古少汗額哲,斬千餘已經讓這些朝臣不敢相信,最後等蒙古人級送到京師,崇禎皇帝派有關官員、錦衣衛等多方查驗確保為真後。
京師全城官民對蕭亦這個名字與永安軍這支軍隊,其實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