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師還在向前推進,但相對於第一條防線與道路還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界限,後面的防線就變得交錯縱橫了起來,單兵戰壕、環形戰壕、補給點、休息室等等穿插在一起,為軍隊的進攻帶來的極大的不便。
有了第一條戰線的經驗,第七師的士兵們都意識到即便他們估計同胞之情在作戰中故意放水,對面維新政府的軍隊卻分辨不出他們到底是日籍士兵,還是華人士兵,交起手來自然無所保留,同時軍隊中各項攜帶連坐性質的處罰制度也讓他們沒有了臨陣倒戈的決心,於是為了保命只好拿出訓練時的軍事水平繼續作戰。
名古屋到琵琶湖的這條戰線不過四十多公里,其中絕大多數的防線都在長濱城和員弁郡境內,從員弁郡到名古屋的這條防線不過十幾公里,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被山嶺阻隔,所以真正用來交戰的區域非常有限,這也是當年日軍三四個師團就能拖住徐衛大軍進攻步伐的原因。
維新政府修建的防線多是以山體為掩護,甚至有的地方已經被掏空,這樣的掩體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當然這也是維新政府在突破徐衛軍隊第一條戰壕群時新學的東西,用來對付徐衛軍隊這個師傅正好恰逢其會。
渡邊幸野是第七師下轄的一個班長,他們班在進攻的時候因為處於較後的位置損失比較少,只有一名比較倒霉的士兵被榴彈擦破了頭皮,連簡單的包紮都不需要。
在第一條防線的維新政府軍被消滅後,渡邊幸野這個班便跟隨者連隊突破進入後面的防線,彎彎曲曲的防線和不時飛來的子彈讓他們亂沖亂撞之下很快就與前面的大部隊失去了聯繫,不過好在執政政府軍隊的軍服與維新政府軍隊的軍服有着很大的差別,就算相互之間不認識也不至於傷了自己人。
作為班長,渡邊幸野擁有一支速射版毛瑟軍用手槍,有二十發的彈容量,這是班用機槍裝備部隊之前唯一一種能夠提供班式突擊火力的武器,從戰爭開始打到現在。這支手槍已經打出了上百發子彈,有專門的士兵為其裝彈。
毛瑟軍用手槍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當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就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因此他將毛瑟軍用手槍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
不過事與願違,一直到後世毛瑟廠停產毛瑟軍用手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毛瑟軍用手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而毛瑟軍用手槍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毛瑟軍用手槍。
然而,這種不受歐洲人重視的武器卻在中國極端火爆,成為中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武器,其主要原因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西方控制向中國出口軍火,尤其是步槍、機槍和衝鋒鎗,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中國當年進口和自製了大量的駁殼槍,總數量超過五十萬隻。
當時中*隊的精銳部隊中,由於缺乏機槍,輕機槍射手都往往配發有這種手槍,毛瑟手槍機構堅固,動作可靠,火力強大,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採用可卸式供彈具,包括十發彈匣和二十發彈匣兩種。
該槍配有木質盒子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常規射擊時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有效射程可達一百五十米,使用7.63毫米毛瑟手槍彈,初速高,槍口動能大,殺傷威力和侵徹力都非一般軍用手槍可比。
經過戰爭年代的中*人都對毛瑟手槍有着不可抑制的情感。以至於新中國輕武器工業在研製第一種國產自動手槍的時候,居然研製出一種外形與毛瑟手槍極其相似的怪物,那就是國產1980式自動手槍,也稱八零式衝鋒手槍,這槍跟毛瑟手槍的最大區別是,八零式未採用木盒式槍托,而是用一支多用途的匕首作為槍托,好在這種返祖的怪物並沒有裝備部隊。
或許是收到上一世的影響,徐衛在裝備軍隊的時候非常鍾愛毛瑟軍用手槍,不僅在軍隊建立初期裝備了大量的毛瑟軍用手槍,還在軍工廠運行生產後將這種半自動手槍改為自動手槍,配備到華人軍隊中每個班
第三百四十九章拖垮維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