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新順1730 > 第二一七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

第二一七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

    只不過,移民的難度是很高的。這裏的難,更多指的是移民的意願。

    應該說,此時的魯西地區,對於移民這件事,是極不熱衷的。

    從文化歷史的因素上講。

    一方面,這裏是孔孟之鄉,歷朝歷代這裏都不喜歡遷徙,更喜歡守在家裏。

    不只是守家。

    更是守祖墳、守父母、守祖屋、守祠堂。

    另一方面,這裏的紡織業,相對來說也並不差,基本上,自耕農的小日子過得還算相當可以。

    這個紡織副業的問題,既有歷史因素、也有地理因素。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候,就有「強弩之極,失不能穿魯縞」的語句。當然那時候肯定不是棉花,但不管是苧麻、柞蠶、麻布,總歸,紡織業的底子在這擺着。

    諸如什麼孟母三遷、曾參孝母之類的故事裏,也多半有一個「紡織為業教育兒子」的母親。

    自宋代黃河決口之後,這裏水患漸漸小了。隨後明初,洪武皇帝強制推廣了棉花種植,徹底取代了苧麻等。魯西地區的氣候、土壤,又極為適合種棉花,很快棉花種植就發展起來了。

    永樂遷都之後,大運河再度流轉起來。

    沒有鐵路公路的時代,大運河就是溝通南北經濟的交通命脈,魯西地區處在運河沿岸……

    固然說,因為拉縴、河工、助漕等,老百姓的負擔肯定是有的。

    但辯證地去看,因為有這麼一條「交通主動脈」,使得魯西地區的紡織品,也得以快速流通。

    即便說,前些年,大順「割肉剜瘡」一般,廢棄了運河漕運廢棄運河漕運,並不是說閒着沒事幹把運河堵死了。但要知道,作為黃河衝擊平原,只不過,沒有清理、水櫃、調水、漕運總督、每年高額的漕運維護費等等,用不了幾年,運河就淤積了。

    從原本的全國性的交通幹線,混成了一段段的地方性交通幹線。


    對紡織業,肯定是有影響的。

    但,正所謂,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

    自宋黃河南決之後、再到明末混亂,及至大順初年,魯西地區經歷過戰亂、起義、反抗、屠殺等。

    大順的均田政策,沒有徹底的、全面地執行。但在華北地區,尤其是河南、山東等地,因為種種因素,使得大順開國之初,魯西地區的口均土地面積,大約在25畝左右。

    這種條件下,男性勞動力的地位,是遠高於女性勞動力的。

    非常簡單的道理,沒什麼這個權、那個權的。人均25畝的情況下,一個男性青壯勞動力所能創造的價值,在農業時代,就是比女性高。

    於是,這樣的社會存在,造就了這樣的社會意識:女性找婆家,是需要「展現自己的勞動能力」的。

    這種展現,體現在婚俗上:女性在結婚時候,必須要準備大量的魯布嫁妝。包括背面、褥子面、門帘子、衣衫布等。

    以證明「我作為妻子是合格的,我有勞動能力,且我的手很巧,可以織很多布」。

    男耕。

    女織。

    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加上這裏適合種棉花,使得這裏有俗語唱曰:插花描雲不算巧、紡紗織布吃到老。

    固然說,伴隨着李淦繼位,社會穩定,休養生息,氣候轉暖等等因素的疊加,人口激增。

    社會現實已經是:只靠男性在人均三畝的土地上勞作,已經無法滿足家庭的稅收、地方賦、銅銀兌換、勞役等封建壓迫的需求,使得女性的勞動價值在家庭內部的比例增加原本人均25畝地的時候,男耕女織,家庭勞動就算不算錢、不算在社會勞動里,那麼男女對家庭的價值創造可能是八二開;現在人均3畝地的時代,大概就是六和四開、七三開。

    但一方面,社會意識落後於社會存在,依舊延續這人均25畝地時候打下來的意識基礎。

    另一方面,也使得女性對於魯布的技巧,若是不足,是真的難以養家。

    在這種氛圍下,即便說,大運河已經不再是全國性的交通主幹線。

    但是,這裏一般自耕農的日子,也還基本過得去。

    如果



第二一七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中)  
望舒慕羲和推薦:  
隨機推薦:  為了成為英靈我只好在歷史裡搞事  震驚!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阿茲特克的永生者  全民遊戲:從喪屍末日開始掛機  為什麼它永無止境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新順1730"
360搜"新順1730"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