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五章 又一場婚禮
軸心***隊在取得北非及中東作戰勝利後,德國的勢力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希特拉的聲望空前高漲。
針對美國、英國、南華三國發表的《三國憲章》及此後二十餘個國家署名的《聯合國家宣言》,希特拉召集意大利和***使節,再加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臘、挪威、芬蘭、土耳其、丹麥及***控制的傀儡國家的外交官員,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簽約儀式。
新的《軸心條約》規定:所有軸心國家共同進行戰鬥,直到贏得勝利為止;未經一致同意,任何締約國皆不得單獨停戰或媾和;戰爭結束後,德、意、日三國當密切合作來建設一個公平合理的世界。
條約還明確了德國、意大利和***的作戰地區,以及最終目標,指出分別在亞洲、歐洲、非洲及大洋洲取得勝利後,德、日聯軍將攜手攻佔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地區,而德、意聯軍將攻取南美地區!
隨着這份充滿野心和殺氣的《軸心協約》簽訂,希特拉已經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就。在他看來,在征服了巴爾幹、中東和北非後,下一個作戰目標必須是蘇聯。
進攻蘇聯有幾個原因:其一,蘇聯的陸地與德國接壤,不用跨過大海,只需動用陸軍和空軍,而這對德國而言,正是揚長避短;
其二,美國和英國正在與蘇聯勾勾搭搭。德國的情報人員匯報,美、英的外交人員頻繁出入克里姆林宮,極有可能與斯大林達成了某種協議。想想蘇聯部署在邊境線另一側的重兵,不排除其有隨時發難的可能。與其在敵人進攻時防守陷入被動,威脅到波蘭及捷克工業區的安全,還不如先行發難,把戰火燃向敵人的腹地,掌握主動權;
其三,蘇聯現在正處於內戰中,此時德國突然發起進攻,有一定的隱蔽性和突然性。蘇軍於一月份發起收復烏拉爾及西伯利亞的戰役,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隨着戰線的拉長,後勤乏力,蘇軍各路人馬皆陷入被動,尤其是喀山,宛若一塊吸鐵石,吸引了大約五六十萬蘇軍。目前,遠東共和國正在進行一些戰線發起反攻,短時間內東線的蘇軍不太可能抽調回西線;
其四,英國目前已筋疲力竭,而美國剛剛武裝起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大可能開闢一個第二戰場,因此必須抓住時機在東線進行打擊,作為波蘭戰役的繼續和擴展。希特拉毫不懷疑蘇聯的軟弱,因為已經有兩件事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一是蘇聯在芬蘭可恥的失敗,二是在德國入侵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加入軸心國威脅到蘇聯的傳統勢力範圍時,蘇聯只敢提出口頭警告,而沒有付諸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其五,蘇聯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給了英國繼續抵抗的信心。一旦德國以優勢的陸軍和空軍,擊敗蘇聯,則德國不僅大大拓寬了自己的戰略縱深,獲得了一個糧食供應的永久來源,而且也打擊了英、美等國的幻想。把蘇聯的領土納入版圖後,整合了整個歐洲資源的德國,拿下英倫三島、亞速爾群島,使得美國喪失登陸歐洲的跳板,指日可待。
除了這些理由外,希特拉一直對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念念不忘。他在二十年代的自傳《我的奮鬥》中這樣寫道:「我們是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者,要自覺地改變戰前對外政策的方針,消除德國長期以來在南歐和西歐的目標,並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東方......但當我們今天說到歐洲的新領土時,首先指的就是蘇維埃俄國及其所控制的僕從國。」
在近期的納粹黨高層會議中,希特拉宣稱:「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從來不是而且永遠也不會是我們的朋友。即將開始的戰鬥是一場斬草除根的戰爭。如果德國不是用這種精神行事,它固然可以把敵人打敗,但是今後三十年內他們還會東山再起,與德國為敵。」
一周前,希特拉在與納粹黨第三號人物海德里希會談時透露:「俄國的遼闊幅員有無盡的寶藏。德國即使不能佔有它,也必須至少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利用它。做到這一點,德國就能夠對整個世界提出勝利的挑戰。」
此外,由於進攻西歐、南歐及中東、北非的連續勝利,德軍最高統帥部及海陸空將領普遍認為現在德國已處於軍事鼎盛時期,時機極為有利。陸軍元帥勃勞希契在秘密